【新春走基層】
大年初一,春風浩蕩。冒著絲絲春雨,記者來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浚縣。這里從正月初一開始,持續到二月二“龍抬頭”,在1個月的時間內,來自周邊晉、冀、魯、豫、鄂、皖等6省近百個市縣以及海內外的數十萬計游人將紛至沓來,只為赴這一年一度歷千載而不衰的廟會之約。
“浚縣正月廟會的形成,源自于當地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支撐。”面對人山人海、長棚相接的熱鬧場景,浚縣史志辦的馬金章告訴記者:“廟會,因廟而興。十六國后趙時期大伾山上開鑿了大石佛,人們自發地結社集會,朝山拜佛,這是最初形態的廟會。唐宋時期,由于朝廷崇佛向道,民間求神拜佛活動更是年盛一年,天齊廟、興國寺等寺廟群的建立對廟會的發展推波助瀾。到明朝嘉靖年間浮丘山建起了規模宏大的碧霞宮,使浚縣正月古廟會形成了高潮。明清以來,得到更大規模的發展。經過一千多年民間文化的熏陶醞釀,浚縣正月古廟會逐漸走向興盛,成為華北四大廟會之一。”“浚縣正月古廟會具有時間長,規模大,民俗味濃,民間工藝品奇特等4個特點。”
登山許愿,祈求平安,這是人們參加廟會的初衷,也是大年初一人們的主要活動。去往大伾山的路上,游人拾級而上,兩側的松柏樹枝上紅彤彤的一片,系滿了紅色的小布條,飄揚在空中,煞是好看。“一年之計在于春”,美好明天的風景,在春風里醞釀。
長棚相接,熙熙攘攘,在廟會的民間藝品展示區,泥人、泥猴、泥狗、泥雞等各種造型的泥咕咕、風車、風箏、布老虎、剪紙作品、字畫及石雕工藝品讓人眼花繚亂。能看,還能吃。美食區那石子兒饃、饸饹面、豆腐皮、花生米、梨膏糖等民間小吃酸甜咸辣、原汁原味,令人流連忘返。
“社火是廟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源于祭奠神靈、祭祀祖先、除舊迎新和祈福求豐,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戲劇中的人物、音樂、舞蹈融入社火表演。”浚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鳳娟對記者說:“浚縣社火的傳統形式有舞獅、高蹺、秧歌、大鼓、腰鼓、旱船、竹馬、龍燈等,融匯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各種技藝與形式。浚縣廟會的社火表演,從正月初九開始,到正月十六達到高潮。”
風至鶴城鳴箏鼓,春歸黎陽舞社火。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俗經典,遵循“留古、用古、承古、揚古”的理念,鶴壁市把浚縣古廟會已經打造成“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以古廟會為核心內容的民俗文化節已經成為一個民俗文化表演和傳承的大舞臺,有力推動了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創新。”徐朝廣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