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擔起香港未來發展的擔子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專訪香港八零后創業者陳昆
【編者按】陳昆是一位香港的“八零后”青年,少時出洋留學,學成后放棄了美國優渥的工作生活環境,直接回到祖國內地創業。現在,他旗下擁有內地及香港的公司,業務涉及環保及酒業等多個領域,他本人也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本次專訪中,作為“八零后”的他為香港年輕人提出建議,希望香港年輕人能放寬眼界,擔起香港未來發展的重擔。以下為專訪內容:
記者:1997年香港回歸時,您在哪兒?您的心情如何?
陳昆:回歸以前,香港很多媒體說,有移民潮,一批人移民去加拿大、美國。那時候我還小,父親問我對移民有什么看法。我說反正我覺得香港挺好的。父親也說,對,他也覺得香港好,香港是我們的家。所以我們一家人留下來。
回歸時我們看電視直播,拍到國內很多民眾在廣場看回歸倒數。交接的一刻大家歡呼。我在家里,那時候十幾歲,只記得是莫名興奮,很高興,也不知為什么。后來長大后知道這種感情或許應該是得來于我爺爺。我小時候跟爺爺生活,我爺爺是福建龍巖人,從小爺爺和我們就說龍巖話,可能根深蒂固地有一個情結在這里。
記者:年輕人和長輩視角不一樣,看待問題就會有些不同。20年來您對自身與香港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陳昆:香港是一個發展得比較早的地方,八、九十年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這20年來,香港的發展越來越偏重第三產業。同時世界進步、中國進步都很快,我感受到更多的壓力,更多是作為青年人在社會上的壓力。我作為八零后,感覺我們再不進步、往前走,很容易被淘汰。香港在第三產業、在金融、在法律制度上面很有優勢,但是我們作為八零后這一代人,現在已經三字頭了,更應該去扛起一個擔子,把香港做得更好。
記者:有人說,隨著內地不斷成長,越來越多內地資金、人員來港,香港有被邊緣化、特殊性被消弭的“危險”。您怎么看這些問題?
陳昆:香港有很多青年人覺得,越來越多內地人來香港居住,就出來各種陰謀論,說什么要慢慢“內地化”香港。這個是危言聳聽、無中生有。香港本身是一個開放的地方,不光是很多內地人來,很多國外人也來,香港在某些地區有韓國人居住、日本人居住,滿大街有人講日語、韓語,怎么沒人用陰謀論說他們?我們作為中國的一個城市,內地人來有什么問題?香港在法治、金融非常有優勢,這個特殊性是不可取代的。未來香港更應該和珠三角加強合作,把我們缺乏的東西補回來,研究如何實現優勢互補、互相共贏。
記者:您也以實際行動推動粵港澳合作。為什么需要粵港澳合作?
陳昆:香港有香港的優勢,東莞、珠海不可能在這些優勢方面超越香港。同時香港有些東西,也沒法和東莞、珠海等地方去比。比如像制造,在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一個東西出來,做一個模型,在香港做就很昂貴,但在內地有很多工廠可以加工,將圖變成實物。反過來內地很多公司在香港上市,因為香港是面對世界的金融中心,在融資方面非常有優勢。大家你有你的優勢,我有我的優勢,應該是合作共贏,把優勢擴大。這個也是帶動將來香港發展很重要的一點。
記者:香港年輕人存在所謂“問題”,現在有很多人討論,尤其是當很多人轉向激進之后。您認為現在香港年輕人和社會有沒有矛盾?
陳昆:我個人看,年輕人沒有問題。在全世界都有類似情況,年紀不同的人想法不一樣而已。英國脫歐,也是年長人和年輕人的想法沖突。這種沖突造成香港現在好像很混亂的感覺。其實這更加是社會問題,不是年輕人問題。我在大學時候,也很有思想、想很多,接觸社會后,我接觸到很多現實情況,思想也會改變。
反過來說,我們要思考現在香港社會有什么問題。解決社會問題,青年就沒問題,社會問題才是關鍵。為此,我們就要想想,如何應對社會問題。香港政府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畢竟這是比較大的課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但我相信香港政府是朝好的方向去走的。
記者:長輩經歷得多,對祖國的情懷更多。而現在很多香港年輕人生于斯長于斯,家國情懷就相對弱些。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陳昆:這個無可厚非。畢竟長輩都在內地生活過,在內地經歷過他們的青年時代,走過很多路。我們這一輩人在香港成長,很多朋友甚至父母、爺爺都在香港出生,其實對他們來說,國家情懷就更弱了。
我自身是福建龍巖的華僑。祖父、外祖父下南洋,外公第一批回國建設。那一輩對家的情懷不可磨滅。我看外祖父的書,很多東西不可理解。外祖父當時知道新中國成立,沒有保留地把印尼所有財產都搬回中國。我看到時就不太理解,因為照我們這代人的想法,任何人都會留一手吧,或者慢慢逐步地搬回去。他不這樣想,他當時沒有保留,一下子全都搬回去。可能那種情懷,沒有經歷過就無法理解。我祖父呢,只會講龍巖話,不會講普通話、廣東話。有了這樣的家庭背景,我對國家就會有情感。
記者:有人建議年輕人應該北上、北望,有人建議香港人應更多關注本地,有人建議應走出國際。您認為香港年輕人該如何?
陳昆:我覺得,有能力的人應該多看看、多走走。香港為什么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那就是香港人不單單會努力,還敢走、敢闖。當時,全世界都看得見香港人的足跡,美洲、非洲、歐洲、中東,都是香港人的身影在做生意。香港人靠著走南闖北,把餅做大了,那時人口三、四百萬,這么大餅給這么少的人,每人都吃飽。
所以說,光坐著是不行的,光坐在香港是不行的。人口要流動才有活力,內地的人口流動性是香港小地方沒法做到的。所以有機會一定要往外面看看走走,開闊業界。原來你在小地方,你看一些東西、想一些東西,以為想的很好,走出去看一下,就會發覺很多東西還沒想到。
我覺得香港年輕人應該多北上看看,畢竟我們祖國是我們最容易去的地方,去工作、去考察、去學習,有很多好機會。我鼓勵年輕人多往國內走走、看看,那里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東西。如果非要去別的地方,也OK,去歐洲、美國、加拿大、澳洲也沒問題。關鍵在于,不能只看著香港,光盯著香港的話,你就會很辛苦。香港就這么一個城市,全世界人的都在香港找機會,競爭這么強,你還在這里,那就過得很辛苦。不如開闊眼界,去內地走走、看看,把好的東西帶回來香港,反而是一條出路。
一定要開闊眼界,不開闊眼界,很多東西想不到。我自己帶過一個學生團去北京,那時候在香港根本沒有電子支付,除了八達通。當時,我帶他們參觀企業,完了之后請他們喝咖啡。我用手機掃一下就支付了,他們驚嘆這種方法竟然如此方便,香港根本沒有。所以你要多看看別人怎么做、怎么發展,看到了之后就有可能啟發到自己。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