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環街頭“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廣告。人民日報海外版王丕屹攝
與祖國血脈相融
一波才動萬波隨。
香港對祖國的深情,不僅可從投資內地的歷程中窺見,二十年間,捐資助款、貢獻家鄉的故事比比皆是,令人動容。
祖籍廣西的譚錦球是其中一位“推波助瀾”者。
在得享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的機遇后,譚錦球于八十年代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欽州,先后投資10多億元建倉儲、通碼頭,更在九十年代創立香港廣西聯誼會(后擴展為“香港廣西社團總會”),聚集起數十萬關心家鄉發展的香港人士。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2016年間譚錦球在內地及香港的捐款總額2億多元。如今,廣西社團總會先后為家鄉投資數十億港元,捐資助學余千萬;而包括廣西社團總會在內,香港大大小小的內地同鄉會、工商聯會,二十年來都在不遺余力地為家鄉發展添火加薪。
大江南北遍地開花的經緯地產項目,不僅給百姓帶來了可靠的質量,還為自己贏得了投資的成功。香港經緯企業集團創辦人,經緯集團董事局主席陳經緯先生,多年細雨潤物無聲,多年從商的他憑著一顆回饋社會的“慈善之心”,贏得的社會對他的高度評價“大慈善家”。2012年他在汕頭市“廣東扶貧濟困日”捐資1億元建學校,捐款1000萬元支持外交學院設立“外交學院經緯師生創新創業基金”。一向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陳經緯多年來在內地用于救災、扶貧、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的捐款過億元。
據統計,僅2015年,就有56名香港慈善家捐贈逾百萬元,其中23位慈善家向家鄉或祖籍所在地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提供幫助,另有9位慈善家針對西部貧困地區或國家級貧困縣進行資助。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八年間,從個人到政府,香港特區共捐資100億港元幫四川同胞重建家鄉。
“說到底,港商也只是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一個中國人。”譚錦球說,他們一代人憑借著香港優勢,受惠于國家發展,所以更應時刻不忘以己之力回饋祖國,“中國人該做的,我都會做。”
更多的動人事跡在傳頌——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知名實業家霍英東為善樂施,一生捐款逾150億港元,不僅捐資助學、山區扶貧,更全力投資家鄉;
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超人”李嘉誠,創辦李嘉誠基金會,公益項目遍及全國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堅持“為自己、國家與全人類社會建造共同的尊嚴和福祉”;
蒙民偉、邵逸夫、李兆基,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幾乎鐫刻在全國每個大中城市的校園建筑上,他們用對教育的深邃思考,陪伴著祖國的未來。
從邊陲小鎮的一段路、一座橋,到大學校園的一間實驗室、一棟圖書館,從華東水災、汶川重建等救災捐贈,到“健康快車”、“亮睛工程”等醫療行動,港商用赤誠與熱愛,書寫出穿荊度棘、同苦共甘的傳奇。
珠江口外,獅子山下,香港分享著二十年來回歸祖國帶來的紅利,而那些篳路藍縷的故事,也隨著東江水婉轉低流、敲門入戶,匯聚成人人傳頌、低吟謳歌的史詩。
二十年櫛風沐雨,二十年合作共贏。未來,香港將與內地繼續攜手,構筑“中國夢”的共同回憶。
(人民網記者 陳瑤 李海元 常紅楊牧 劉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