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富民新亮點·基層典型
新華報業網訊 “盡管6月是花木銷售的淡季,一天也能賣1000多單。預計今年營業額能超過2000萬元。”6月29日,江蘇省沭陽縣新河鎮堰頭村,小雞快跑網店店主張亞飛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眼前的張亞飛,發福的身材,配上一身運動裝,很難想象他是成天與土地打交道的花農。“畢業后在縣城一家單位干了一段時間,但總覺得干不出什么名堂。”張亞飛說,因為老家堰頭村這幾年月季花比較出名,所以就義無反顧地辭職回家創業,在網上售月季。
“2010年前,村里的花木種植可不是這個光景。”堰頭村支部書記胡道明回憶說,原本村里農戶的種植結構較為簡單,家家戶戶種植冬青、黃楊、龍柏等工程苗木,行情時好時壞,價格波動非常大。“曾經,村民以1元1株的價格買進龍柏,2年后只能以5毛1株的價格賣出,虧慘了。”
圖片來自網絡
不僅是堰頭村,其他村同樣面臨這一窘境。如何解決苗木同質化競爭、常規苗木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成為擺在鎮村干部面前的現實難題。
經過一番調研,鎮里決定做強規模品牌,通過引導龍頭企業、花木大戶、合作社流轉土地、入股合作等方式,拓展單品高效花木基地,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爭取產品議價權。新河鎮黨委書記袁堂初介紹說,鎮里不斷引導花木科技人員、龍頭企業負責人和花木種植大戶開展設施花木繁育、嫁接、樹樁盆景等培訓,淘汰生長慢、觀賞效果差、效益低下的老品種,引進適應性廣、景觀效果好、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高的品種。
產業規模化使當地花木逐漸實現從低效到高效、從大眾化到特色化的轉變。目前,該鎮10個行政村個個爭特色、村村創品牌,注冊商標2200多個,其中周圈盆景、解橋干花、堰頭月季、沙河園藝、新槐綠植、春生稻草人等均為知名品牌。
以堰頭村為例,目前該村3100多畝土地中,有2000畝以上都是月季,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2萬元增至2萬余元,年純利潤在100萬元的農戶超過10戶。
盆景一直是新河鎮的特色產業,同樣經歷了一番結構調整。記者走進周圈村盆景長廊的一家店鋪內,店主姜愛花正忙著打包,幾分鐘前,這盆榆樹盆景被一位上海客戶以2000多元的價格買下。姜愛花告訴記者,這只是筆“小生意”。不久前,家里1棵抱石松,賣出近20萬元的高價。“剛開始自己用手工為盆景做造型,檔次低,只有地柏、刺松、黃楊等20來個品種。利潤不大,效率也不高。后來,進貨只收精品,回來后還要進行培育。”如今,姜愛花店鋪里有100多個品種,抱石松和真柏售價都在數萬元。
不僅收購方式發生變化,姜愛花的銷售模式也日益更新。“以前都是擺個攤,或用車拖到外地銷售,現在網絡銷售逐漸占大頭,去年營業額超500萬元,其中網銷占八成。”
如今,擁有4.2萬人口的新河鎮,幾乎是“家家忙創業、戶戶搞經營、人人有錢賺”。
大營村78歲的老人單玉佩是其中頗具代表意義的一位。2013年10月,連拼音都識不全的單玉佩學習開網店,用一根手指敲擊鍵盤,做起客服。幾年時間,僅竹竿銷售一項,他就創下全網銷售第三的佳績。新生代力量的加盟,更是激活新河花木的“一池春水”。“2014年大學畢業后,我在南京謀了份差事,因為工資不夠花銷,就產生了辭職的念頭。”瑞潔花藝老板張喬去年賺了近百萬元,“相當于幾十年的工資”。
截至目前,該鎮超七成大學畢業生選擇返鄉創業,外來創業人員超萬人,全鎮6個村民中就有1個人從事電商創業,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8萬元。
花木富了村民的口袋,也拉長富民產業鏈。“花木長成富民參天大樹,還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袁堂初說,該鎮因勢利導圍繞“花木+旅游”做文章,對山蕩村進行改造,按照“打造百年生態古栗林、建設千年特色古村落”理念,建成山蕩古栗林景區并完成民居改造等旅游配套項目。
本報記者 徐明澤
本報通訊員 許哲 呂述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