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軍雕塑廣場
在8月1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造訪南昌這個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別有一番特殊意義。
90年前,南昌城頭一聲槍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八一軍旗高高飄揚,無數革命先烈為人民的解放與福祉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從那時起,南昌城就注定成為英雄之城。
90年后的今天,觸摸過八一起義紀念館里件件革命文物的溫度、建軍雕塑廣場上座座褚紅石雕的剛毅,紀念“三個90周年”網絡媒體人走在南昌的大街小巷,再聽到人潮中的歡聲笑語,看到綠樹成蔭的秀美城市、貫通贛江兩岸的飛虹,以及隨處可見的寫有雙擁語錄的大大小小廣告牌,都會禁不住感慨:這盛世正如先烈所愿!
俄頃,我捫心自問:從這一聲槍響,到這盛世繁華,悄悄流轉的90年光陰,都見證了什么?
在南昌的建軍雕塑廣場,一尊“揮師渡江”雕塑撼人心魄:簡陋的木船揚起風帆,戰士荷槍在肩、手持木槳,目視前方、眼神堅毅。而我們知道,航行在水上的帆船受風向和波浪的影響,操船人需要消耗巨大的體力,更何況還要面對敵人的炮火阻截、槍彈攔擊,木船哪有什么防彈能力,只能靠一往無前的勇氣沖鋒。彼時,奮勇突破天塹的戰士們最渴望的,恐怕是擁有自己的海軍、自己的軍艦,凌波踏浪如信步閑庭……
揮師渡江雕塑
踏訪南昌,我們見到了完成使命、榮歸故里的海軍163號“南昌艦”。其實,這艘國產第一代導彈驅逐艦“南昌艦”是第二艘以“南昌”命名的軍艦。1949年9月19日,在上海地下黨的領導策動下,國民黨軍艦“長治”號上的43名福建籍愛國士兵于長江口舉行起義。后為避免被敵機炸毀,我華東海軍請示上級同意,決定將艦上火炮、儀器、電臺等主要裝備卸下后自沉水下,新中國成立后方打撈出水修復,命名為“南昌艦”,成為華東海軍艦艇部隊的指揮艦。1953年2月,毛澤東主席視察海軍部隊,乘坐“長江艦”“南昌艦”出航,并在四天時間里先后五次書寫了同一內容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強軍!人民軍隊締造者的殷殷期盼,也是萬千將士的切切心聲。抗戰時期,八路軍一手持槍一手荷鋤,在小米都吃不飽的時候,就懷有了研究航母、打造航母的決心。到今天,我們不用再踮著腳尖羨慕別人家的武器,我們的海軍艦艇開啟了“下餃子”模式,國產航母下水更是矗立起新的里程豐碑。
強軍!我們不僅僅志在大地、海洋,而且志在藍天。南昌航空城,一架架已經走進歷史的戰機排列在展館里,述說著新中國航空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的發展歷程。往前追溯,早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選派干部去蘇聯學習航空技術。1930年春,紅軍在鄂豫皖邊區繳獲一架國民黨空軍的“柯塞”式飛機,后命名為“列寧”號,飛行員龍文光經教育參加了紅軍,駕機轟炸黃安縣城。遭紅軍圍困的黃安守敵本以為這架飛機是趕來的自家援兵,等爆炸聲響起,才發現機身上“列寧號”三個紅色大字赫然入目,方知是紅軍的打擊從天而降,一下子亂了陣腳。紅軍乘勢發起猛攻,一舉拿下了黃安城。
讓我們乘時光機回到1930年3月16日的羅山縣——因油料耗盡迫降在河灘上的龍文光,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落在了國民黨統治區域,不斷地向圍攏上來的紅軍戰士、赤衛隊員及數百名群眾吆喝:“趕快去報告當官的,想辦法弄點汽油來。”歷史的細節充滿戲劇性,但不爭的事實是,那些年,飛機是別人家的,汽油也是聞所未聞的奢侈品。
即便是20年后的朝鮮半島三千里江山,天空是美國人的,月亮則是志愿軍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人民空軍憑借膽氣殺出了一條“米格走廊”,僅僅只能有限地護衛脆弱的后勤補給線。如今,在藍天之上,國產戰斗機、轟炸機、直升機、預警機、艦載機、運輸機應有盡有,中國成為數一數二的能夠自主研發兩款隱形戰機的國家。
目光回轉朱日和,大漠、烈日、長空、旌旗,一場氣勢磅礴的沙場閱兵浩蕩舉行。威武的迷彩方陣、轟鳴的滾滾鐵流、呼嘯的矯健戰鷹,人民軍隊為了保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權益,為了捍衛地區與世界和平,正在努力向世界一流軍隊邁進。
90年走過的路,沒人松懈;90年受過的累,沒人埋怨。這盛世,方才如先烈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