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前輩的囑托,第二代和第三代務林人扛起護林、營林,重塑生態的大旗。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生產力理念,把“自然休養”發展為更為積極主動的“生態修復”。這給了塞罕壩人更強烈的提示,他們要把“撫育森林”進行到底。
每年1月,塞罕壩最冷的季節,幾百名林業工人要站在雪地里為松林修枝。從早晨7點到下午5點,一干就是八九個小時。
塞罕壩機械林場季節工:“這個節氣樹生長特別慢,修枝是最好的季節,我穿的這鞋叫棉捂子。全濕的,到晚上回去拿爐子烤,第二天早上再穿。”
撫育森林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給森林“看病”。病蟲害測報員袁中偉,談起為何沒有像其他務林人一樣被曬黑,他調侃說因為自己每天都要在林間穿行20多公里,樹蔭遮住了太陽,曬不到。
塞罕壩機械林場病蟲害測報員袁中偉:“很有樂趣,咱們每天可能會發現不同種類的蟲子,進行及時地防治,大大減少咱們森林的損失。”
有“曬不著”的病蟲測報員,還有8年沒有穿過裙子的林學女博士生。來林場工作后,楊麗每天都要往林子跑,小昆蟲們的騷擾,讓她不得不全副武裝。
塞罕壩機械林場技術員楊麗:“這對于一個愛美女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但同時我又感到欣慰,這說明我們這兒的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0多次提及釘釘子精神。在新的起點上,塞罕壩人把釘子釘得更牢。因為在他們心里,有這樣一個共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