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我國第九個“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著百姓的身體健康,以人民為中心的“健康之路”正在鋪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對一個人來說,健康關系一個家庭的命運;對13億多人而言,健康關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但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全民健康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對百姓的健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問題提出合理建議并做出精密部署。
——全民健康要從娃娃抓起。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二次會議將兒童健康提到了“事關家庭幸福和民族未來”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時刻心系“祖國花朵”的健康成長:“希望孩子們要文明精神、野蠻體魄,把身體鍛煉好,把知識學好。”
——青年時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健康的體魄是未來努力奮斗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結合自己的經歷,對他們提出建議:“年輕人不要總熬夜。”
——對于“能頂半邊天”的婦女,習近平在全球婦女峰會上莊嚴宣告:“我們要保障婦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特別是要關注農村婦女、殘疾婦女、流動婦女、中老年婦女、少數族裔婦女的健康需求。”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國獲得2022年冬奧會的承辦權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申辦冬奧會,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推動我國冰雪運動快速進步,推動全民健身廣泛開展,有小康還要有健康。
——沒病不等于就是健康。現代健康是一種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形成多部門各司其職、協調聯動的格局,實現“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一次次關切的問候,一句句樸實的叮囑,讓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思想清晰可見。
打出健康扶貧“組合拳”,力阻“病根”變“窮根”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途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了“絆腳石”、“攔路虎”。在一些貧困地區甚至出現過這種現象:一個貧困家庭只要有一個人病了,不僅自己喪失勞動能力,一家人的財物都要為他治病,即便已經脫貧,也會因病返貧。
2016年數據顯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所有貧困戶里的占比達44.1%。如果把這部分人的脫貧工作做好了,無疑意味著脫貧攻堅打贏漂亮一仗。“健康扶貧屬于是精準扶貧的一個方面。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在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明確要求。
預防病魔,方能驅逐“窮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十三五”全國地方病防治規劃》提出堅持“預防為主、防管并重、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的工作策略,用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斗贏“病魔”,才能拔掉“窮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為全國553萬戶因病致貧返貧家庭、734萬患病群眾建立了健康扶貧工作臺賬和動態管理數據庫;截至今年5月底,已經分類救治貧困患者260多萬人。不久前啟動的《健康扶貧工程“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強調要開展大病集中救治、全面建立重病兜底保障機制,從根本上提升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
實施健康扶貧工程,補上貧困地區醫療服務“短板”,對打贏脫貧攻堅戰而言,意義可謂重大。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下,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
推進中國式醫改,讓“健康紅利”多起來
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等多方面有更高的需求。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百姓的期盼揣在心里。他要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式解決辦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療改革直面“看病難、看病貴”難題,敢啃藥價高、醫患矛盾等“硬骨頭”。從2015年《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到2016年《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再到2017年《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以習近平為組長的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一系列改革意見、方案,使醫療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直觀、最生動的窗口。
目前,基本醫療保障網已經覆蓋95%的城鄉居民,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擴至200個城市,居民縣域內就診率達到85%……醫療改革交出了一張張亮眼成績單,走出了構建“健康中國”的關鍵一步。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正在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文/張雷李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