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設施農業建設,江西整合“菜園子”專項資金、種植結構調整補貼資金等惠農政策,扶持帶動設施農業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目前,全省農業園區設施農業面積占30%,農產品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基地面積達60%,近30個園區建成物聯網,實現了遠程監控和技術指導。
江西著力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完善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裝備能力,讓農產品逐步擺脫自然條件的束縛和限制,實現規模化發展和集約化生產。
眼下正是火龍果大量上市的時候,吉安縣錦源村村民曾春英的火龍果基地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來采摘。從2011年的3畝試驗地發展成如今的150畝產業園,曾春英說這得益于設施農業的推廣。火龍果是熱帶水果,在江西種植必須搭建大棚,否則到了冬天就會凍死。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對曾春英進行每平方米12塊錢的補貼,一個大棚可以補貼2200塊錢。曾春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刨去人工、各種設施原材料成本等開支,每畝年純收入在3萬元以上。
設施農業不僅抗風險能力強,而且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產量高、品質好。李志超是一家生態農業企業的技術員,公司準備在吉水縣投資休閑農業時,他就建議所有果蔬項目都要安裝連棟大棚。李志超解釋說:“外界的部分病蟲害可以完全把它隔離開,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我們的商品性也比較好一點;第三個,我們能夠提早15-20天上市,這樣的話我們的價格就比較好一些。”設施栽培是露天種植產量的3.5倍,經濟效益特別可觀。
設施農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農民越來越鼓的腰包,還使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樟樹市劉公廟鎮,當地農民正在探索農光互補的種植模式。記者看到,一千多畝的基地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不僅能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高效種植,光伏發電還可以并網出售,增加收入。
劉公廟鎮光伏電站副站長李永生告訴記者:“現在主要是種芝麻和西瓜,一畝產值有3000元左右。此外,我們太陽能互補這一塊一年產值有3000萬元左右。”
為加快推進設施農業建設,江西整合“菜園子”專項資金、種植結構調整補貼資金等惠農政策,扶持帶動設施農業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依托正在各地推進的“百縣百園”項目,全省著力完善經濟作物基礎設施,建設智能溫室大棚、噴灌、滴灌等設施,進一步改善水電路網等基礎條件。目前,全省農業園區設施農業面積占30%,農產品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基地面積達60%,近30個園區建成物聯網,實現了遠程監控和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