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制作
木偶頭雕刻:喜怒哀樂間展現工匠精神
木偶頭(傀儡頭)是木偶藝術的角色頭部造型。泉州木偶頭雕刻源自木偶神像雕刻,是深受世人喜愛的民間藝術品。泉州歷史上曾出現不少無名氏雕刻能手,江加走是20世紀中葉一位裕后光前的雕刻藝術大師。江加走,字長清(1871—1954年),泉州市豐澤區清源街道花園頭村人,父親是雕刻粉彩木偶頭像的民間藝人,江加走為第二代傳人,11歲開始隨父學藝,15歲就學會很多雕刻手藝,18歲父親病逝后繼承父業,終生從事木偶頭雕刻,把父親傳授的50多種木偶頭像和一種“平髻”的梳頭方式,繼承發展創作出了285種不同性格的木偶頭像,其中250種都有稱謂,新編梳十余種不同式樣的頭髻和發辮,雕刻和粉彩的木偶頭像過萬余件之多。
泉州木偶頭雕刻形象逼真,刻工精制,性格突出,臉譜結構嚴謹,粉彩鮮明,獨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江加走的木偶頭雕刻態度嚴謹認真,他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敏銳觀察力和研究,總結出一個臉的形象的美、丑、忠、奸、賢、愚,表情的喜、怒、哀、樂,都在五形三骨上發生復雜變化,并依據對面部骨骼和肌肉結構的理解,加以概括、夸張和變形,把不會動的“死”木偶頭像變成會動的“活”木偶頭,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江加走的木偶頭是雕刻和粉彩的極好結合,細微的畫筆與優秀的刻工,洗練的刀法與精湛的技藝,都堪稱一絕。其木偶頭雕刻的藝術特征:一是造型優美,形象豐富,結構嚴謹,精雕細刻;二是顏色調和,紋彩美觀,裝飾意趣,扮相生動;三是構造精巧,五官活動,豐富表演,妙趣橫生。新中國成立后,江加走制作的木偶頭像,隨著泉州木偶實驗劇團到羅馬尼亞參加國際木偶節會演而傳到國外,江加走因而被國際友人稱為"木偶之父"。
泉州德化瓷
德化瓷燒制技藝:“中國白”在傳承中創新
泉州市德化縣是我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和經濟發展最快的陶瓷產區。德化陶瓷制作生產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發展于當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從未間斷,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一種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種是將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窯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溫燒制而成的。
德化瓷塑是民窯瓷塑的杰出代表,其創作不受官窯繁瑣拘謹的羈絆,取材廣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胎釉堅固致密,其產品器型豐富,集實用、裝飾、觀賞于一體,具有民間陶瓷藝術的芬芳。在明代,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國白”、“東方藝術珍寶”,享有世界藝術瑰寶的崇高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德化瓷業獲得新生,德化瓷雕與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譽為現代中國瓷壇的“三朵金花”,德化瓷業獲得新生,瓷雕塑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何派的風格,并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雕塑藝術世代相傳,綿延興盛。
自宋代以來,德化瓷雕塑一直是我國對外的重要輸出品,與絲、茶并譽于世界,在國際貿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外銷,對制瓷技術在國外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推動了各個歷史時期窯業技術的科技進步。
目前,德化瓷塑在故宮博物院、南京、上海、廣州博物館,英國、法國、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各大博物館都有珍藏,且為鎮館之寶,它對于研究、了解、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及友好往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燒成技術、坯釉配方已成為國內外專業人士潛心研究、仿效的課題、它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及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仍垂范后人,成為競相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