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2月4日電(記者 施雨岑、王思北)互聯網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網絡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新的分享形式?在4日于浙江烏鎮舉行的“包容互鑒:網上文化交流共享”論壇上,中外嘉賓圍繞互聯網時代文化交流載體與共建共享、互聯網與中華文明傳播等主題進行探討,交流心得。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表示,當前網絡文化發展表現出新理念深入人心、新技術應用廣泛、新業態不斷涌現、新力量廣泛參與4個新特點。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化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無處不在,國內外網絡文化領域各方力量要進一步加強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網絡文化共同行動。
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認為,互聯網為文化的交流傳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間和手段。互聯網上匯集的資源洪流,為文化的創造創新提供了空前豐富的選擇和營養。現在,文化不僅在互聯網上傳播,也在互聯網上創造,更在互聯網上擴展和豐富,網絡文化已經成為重要的文化形態。
“文物領域‘互聯網+’是新時代大有可為的廣闊藍海,為各方創新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建議,健全對話機制、促進開放合作、加強項目對接、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提升社會參與便利化程度,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新業態、構筑新動能,讓文物活起來。
此次論壇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同時,國家文物局在烏鎮與百度、騰訊、網易三家互聯網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秉承優勢互補、開放合作、長遠發展的理念,遵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資源共享、合作雙贏,以中華文明的傳播與弘揚為原則,通過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加快推進互聯網與文物資源的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