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科學發展本領,善于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
貴州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站在海拔超過1300米的刀壩鎮玉巖村黃精種植基地,腳下山谷幽深,蜿蜒北向,不見盡頭。印江縣的地形地貌,是貴州很多貧困地區的典型環境。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貧困縣黨員領導干部的科學發展本領強不強,直接關系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不好。記者日前在貴州印江縣、仁懷市等地進行了走訪調研。
“短期脫貧了,但好環境被破壞了,不值”
“你看這沙石土,又粗又硬,以前這里種苞谷,一畝頂多能收300斤,逼著勞動力往外走,剩下老弱病殘在家苦挨日子。”印江縣玉巖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宇給記者比劃著腳下的土地。
印江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目前仍有貧困人口4.5萬人。
“前幾年有一個釩加工企業想來投資,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就想在印江的地界上搞加工生產,承諾至少投資一個億。”印江縣委書記田艷說,可最后縣里還是把這個項目拒之門外。
為啥拒絕?“發展要科學,要算長遠賬。現在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釩加工會造成水體和土壤重金屬污染,短期脫貧了,但好環境被破壞了,不值!”田艷說。
這是有過教訓的。比如金廠河。
如今來到金廠河畔,景色宜人。印江縣金廠村的田茂雄正在自家院落忙不迭地招呼著前來就餐的客人。
“以前這里金礦私挖濫采,環境差,金廠河里魚蝦都活不了。”田茂雄說。現在,所有礦廠全部關停,恢復植被,村子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金廠河水質也恢復到國家一級標準。田茂雄依托良好生態優勢辦起農家樂,年純收入20多萬元。
“要發展也不能忽略綠色底線、民生短板”
每年夏天,在仁懷市壇廠鎮枇杷村的田野上,盛開的紫色馬鞭草與田間道路、水渠等相互映襯,拼出一個巨大的八卦圖,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參觀。“10塊錢一輛車,光停車費一天就能收好幾萬。”村民鄭光偉說。
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八卦園所在的農旅一體景區,1.4萬畝土地原是工業用地,如今則是農業用地。“這么多年,只有‘農轉工’,很少聽說‘工轉農’。”壇廠鎮黨委負責人說,“下定決心調整土地、實施轉型,還是源于2012年7月,群眾不滿工業園區建設征地安置,鬧了起來。這讓我們思考,要發展也不能忽略綠色底線、民生短板。”事實證明,“工轉農”符合當地實際,帶動了多數人致富。數據顯示,壇廠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7055元提高到2016年的9610元。同時,森林覆蓋率也持續提高。
在印江縣朗溪鎮昔蒲村,石漠化面積曾達5000畝,咋發展?
“生態脆弱,就要先修復好,這是尊重科學的做法。”昔蒲村黨支部書記田井付介紹,當地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一起守,把“綠色+”融入發展各方面,如今90%以上的貧地種上經果林,曾經貧瘠的石山荒山變成了如今的金山銀山,“經果林種植達2700多畝,去年總產值為12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8300多元。”
“科學的發展才能帶來可持續的真金白銀”
調研中,與基層領導干部聊起近年發展,話題離不開“科學發展本領”。
“科學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立鎮、守住底線,絕不抓大放小,絕不急功近利。”壇廠鎮黨委負責人說。
“對于一個位于老少邊窮地區的縣,科學發展就是看我們的舉措能否回應民生關切、是否立足當地實際。”田艷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脫貧攻堅決不能突破環境底線,經濟賬和環境賬要一起算。田艷介紹,依托綠色家底,印江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目前建成生態茶園面積37.5萬畝、食用菌棒規模8000萬個、精品水果10萬畝、生態畜牧業總產值達55.3億元。“科學的發展才能帶來可持續的真金白銀。”田艷說。
科學發展,需要制度保障。近年來,貴州持續強化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出臺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設置環保法庭并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同時,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對各市(州)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評價考核,并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以印江為例,當地把環境保護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通過硬約束增強領導干部科學發展的本領,“目前已實現對所有污染源環境監管全覆蓋,印江城鎮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印江縣環保局局長吳文斌說,“綠水青山釋放的生態紅利,讓大家更加惜綠、護綠,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專家視角】
當前增強科學發展本領,就是要善于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不是蠻干硬上,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在增強科學發展本領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兩個方面:
首先,要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新發展理念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在短期內和在局部領域,可能同一些人過去的習慣做法不一致。例如過去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嘗到了眼前的甜頭,現在要守住綠色底線、關停污染企業,并不太情愿,對這類情況必須警惕。為了子孫后代的未來,為了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其次,要建立完善與新發展理念相匹配和適應的激勵問責機制。通過這種機制,確保把新發展理念轉化為謀劃發展的具體思路、落實發展任務的工作舉措、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成效,進一步彰顯新發展理念的強大指導作用,努力實現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馬 亮
統籌:本版編輯 許 諾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