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西藏日前宣告,拉薩市城關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山南市乃東區、林芝市巴宜區、昌都市卡諾區5個貧困縣(區)脫貧,貧困發生率均下降至3%以下,在自治區率先實現脫貧摘帽。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扶貧開發新路子,為實現2020年與全國一道步入小康,邁出了堅實步伐。
把貧困戶扶上“產業駿馬”
對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70多名失地農民和貧困殘疾人而言,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有節奏的織機聲就像一支支幸福的歌。41歲的格桑旺堆通過勤奮學習紡織技術,不僅擁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2017年還獲得了自治區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說:“現在我對生活信心更足了。”從幾年前的貧困戶,到生活越過越好,“澤帖”這門傳承千年的民族手工藝徹底改變了格桑旺堆的人生。
山南市是藏民族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這里盛產一種服飾面料——“澤帖”。為拯救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200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當地成立了手工編織合作社,民族優秀文化也成了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載體。
“政府部門多措并舉壯大特色產業,再把貧困農牧民扶上產業脫貧的‘駿馬’送一程。”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脫貧攻堅指揮部總指揮長羅布頓珠說,近年來,西藏加快推進產業扶貧,全區篩選出白朗縣蔬菜、南木林縣人工種草等十大優秀扶貧產業,以小產業起步增收、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致富。截至2017年9月底,全區累計投入各類財政涉農資金200多億元,產業扶貧專項資金100億元,開工建設項目1515個,直接帶動9.2萬人脫貧。
發展特色農牧民合作社,是西藏產業扶貧的重要形式。目前,乃東區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擁有固定資產2160萬元,“澤帖”還被列為西藏非遺保護項目,2015年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專業合作社工作,不僅能學到一門手藝,而且每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收入。”格桑旺堆告訴記者。
貧困群眾吃上“生態飯”
“山上的樹多了,環境好了,我們也富起來了。”成天與樹木打交道的林芝市巴宜區巴結村村民巴桑次仁性格豪爽,右手臂上還戴著一個“護林員”的紅袖章。
巴桑次仁最早以伐木為業,但2005年起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巴桑次仁和村民們開始放下斧子,從砍伐者變成了護林員。從2006年起至今,林芝地區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護面積從最初的389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462萬畝,累計兌現管護費近10億元。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林芝市巴宜區堅持新發展理念,牢牢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吸納貧困群眾參與生態保護,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有效解決了貧困問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陸華東表示,接下來要繼續用好國家生態補償政策,增加生態補償崗位,并把新增崗位集中用于深度貧困地區。
“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吃上了‘生態飯’,群眾成了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的主力軍。”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林業局局長唐耀軍說,僅日多鄉166名護林員中,就有8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的資金全部用于管護人員的工資。
把家安在“幸福的地方”
“政府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不僅建造了新房子,還幫我們配備了基本的家具……”談起嶄新的生活,42歲的次仁巴珠笑著說。在拉薩市城關區恩惠苑小區,和次仁巴珠一樣,從山溝里搬進來的貧困群眾有300戶之多。
自搬遷進新居后,在各項優惠政策支持下,村民們主動學知識、練技術,自己開商店、跑運輸、做生意。村民德吉白珍說:“日子慢慢過得和城里人一樣了。”
西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尹分水說,向城鎮聚集和向生產資料富裕、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區聚集,是西藏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內容。同時,西藏通過項目、產業、安居、搬遷、就業、技能、援藏以及駐村扶持等手段,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據統計,截至2017年10月,西藏全區2016年安排的329個安置點已全部開工建設,竣工322個,7萬多名貧困群眾搬入新居。今后兩年,西藏還將有20多萬百姓搬進新居,把家安在“幸福的地方”。
走在西藏各地,條條柏油路哈達般盤繞山間河谷,幢幢特色民居錯落青山綠水間,“小康電”照亮村莊,“安全水”入戶,“斷頭路”打通,貧困群眾出行難、發展難、商品流通難得到有效緩解。
日喀則市謝通門縣委書記邊巴扎西感慨地說:“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實效性越來越強,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們有信心絕不讓每一位困難群眾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