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2月3日電(記者劉偉、向志強、朱麗莉)隨著汽笛長鳴,滿載貨物的集裝箱班列從欽州港火車東站駛出,前往波蘭馬拉舍維奇。1月17日,廣西首趟始發至歐洲的中歐班列開行,成為欽州港對外開放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昔日小漁村漸成陸海樞紐,在20多年跨越式發展之后,廣西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正緊抓新時代新機遇,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綠色發展,全力譜寫“向海經濟”新篇章。
億噸大港夢圓今朝
記者近日在欽州港中糧5萬噸級碼頭看到,滿載北美大豆的貨輪正等待卸貨,一旁,重型吊具將一包包豆粕裝入船艙,準備發往海南。“進駐欽州港9年來,公司業務伴隨港口的壯大而飛速發展。”中糧油脂(欽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建平說。
幾公里外的國投欽州發電有限公司,2017年發電量創歷史新高。公司黨群部經理柳偉說,欽州港的海陸運輸條件日益便利,讓公司進口外煤更具時間和價格優勢。
欽州有海無港。建大港,是歷代欽州人孜孜以求的夢想。
1992年,欽州全城干部群眾捐款2000多萬元,連續14個月熱火朝天地建設,硬是在荒蕪的海灘邊建起了兩個萬噸級碼頭泊位。此后,欽州港基礎設施不斷建設完善,于1996年和2010年相繼獲批省級和國家級開發區。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蘇英權說,目前,開發區已建成30萬噸級碼頭及航道、8個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30多個萬噸級以上泊位,港口吞吐能力達到1.2億噸,正式邁入億噸大港行列,并與世界上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建立貿易往來,形成國際集裝箱、煤炭、糧油、化工、汽車、港口綜合等物流體系。
2017年,從重慶經欽州港前往新加坡的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常態化運營,“北部灣港-印度/中東”遠洋直航航線開通,“北部灣-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線啟動……
欽州市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廣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樞紐建設節節推進,內陸腹地以北部灣港(欽州港區)為樞紐走向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的海上大通道初步形成。
北部灣畔崛起綠色發展高地
走進欽州沿海的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公司,3000多畝的廠區煉塔林立、管道縱橫,處理后的工業廢水流入生態監測池,歡游的小魚和茂盛的水草成為生動的水質說明。
公司動力部污水處理負責人陳斌介紹,作為海岸線上的大型煉化基地,公司年加工能力達到1200萬噸,其環保生產工藝、污染防控體系也居業內先進水平。
隨著北部灣區位優勢陸續釋放,中石油、國投電力、中糧等一大批產業巨頭落戶欽州。目前開發區共有工業企業126家,基本形成以石化、裝備制造兩個千億元產業和能源、造紙、冶金、糧油等百億元產業為重點的“六大產業板塊”發展格局。
如此大規模的產業項目聚集,讓海洋生態保護顯得格外重要。欽州海域內的三娘灣棲息著珍稀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早在沿海工業起步期,欽州就提出了“讓大工業與白海豚同在”的理念。
彼時,欽州根據地形條件在三娘灣規劃建設大型造船廠,但考慮到可能帶來的生態影響,最終修改了規劃,并從地理上劃出一條白海豚保護的“生命線”。
如今的欽州,不僅大工業更強,白海豚也更多。欽州市海洋局去年9月公布的海洋環境狀況顯示,全市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清潔、較清潔海域面積占比87%,同比提高近20%。長年在欽州開展中華白海豚研究與保護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潘文石團隊披露,根據300多次出海觀察和計算,2013年至2016年,欽州白海豚數量呈上升態勢,每年新增個體數約4到6只。
改革創新優化營商環境
“以前項目開工辦手續,得三五個人來回跑幾趟,現在辦手續的流程簡便,我一個人就可以干完。”廣西金桂漿紙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楊雪飛說。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著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過去由各職能部門分別負責的串聯審批改為審批局內部單一并聯審批,“一顆印章管到底”,并通過“多評合一”“多圖聯審”提高行政服務能力。
為更好服務好港區企業發展,開發區還對項目落戶到項目立項審批、土地使用、營業執照辦理、稅務登記、銀行開戶等手續辦理,提供“一條龍”服務。
“欽州港口條件優良,營商環境也非常好,這是吸引公司進駐的重要原因。”中船廣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兵說,公司業務不斷發展,也堅定了繼續擴大規模、融入“向海經濟”的決心。
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正成為開發區加速發展的助推器。如今,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廣西首個產值能力超千億元和稅收收入超百億元的開發區。
十九大報告提出,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欽州市市長黃海昆表示,欽州將搶抓“南向通道”、中歐班列等新機遇,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加快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新格局,努力建設“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