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2月5日電 題:鄉村學校“網絡課堂”助推甘肅教育新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能靜、馬莎、黃文新
寬敞的操場、明亮的教室、塑膠跑道、電子白板……這些在東部地區學校中早已屢見不鮮的教學設施,如今也成為甘肅這個西北內陸省份大多數學校、甚至不少鄉村學校的“標配”。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臨洮中學高二學生李文倩說:“我在洮陽中學上初中時,學校里還是土操場,跑完步就是一身黑。現在回學校發現,操場已建成了塑膠的,學校教學條件改善了很多?!?/p>
李文倩現在就讀的臨洮中學的教學條件在近些年也有了大幅改善。學校不僅建設了校園網絡與電子監控系統,還配備了電子白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教學設施。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臨洮縣玉井鎮番寺坪教學點等鄉村學校也有了“圖書角”“手工操作臺”“多媒體教學一體機”等教學設施,鄉村的孩子們也可以在舒適的教育環境中體驗現代化教學工具帶來的學習樂趣了。
不僅在定西地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很多鄉村學校的教學設施都有了很大改善。
甘肅省教育廳介紹,甘肅省在2014年啟動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以下簡稱“全面改薄”),通過四年實施,甘肅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人均校舍面積增加約2.35平方米,教育教學設備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學生課桌椅達到1人1桌1椅的要求,并基本消除了D級危房和寄宿學生“大通鋪”現象。
盡管教學“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提升,但教師、特別是音體美等素質教育課程教師短缺,一直以來是鄉村教育發展亟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過去雖然一些鄉村學校配備了電子白板,但利用率不高,教學點里的電子白板甚至只能靜靜地等待灰塵覆蓋。
為了不讓電子白板和一體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成為“擺設”,也為了彌補鄉村教育師資的結構性不足,給農村教育提供除“支教”和“走教”之外的第三種選擇,甘肅省很多地區進行了網絡直播教學的試驗。
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學區校長邵錦堂介紹,以前大雪封山的時候,外面的老師進不來,很多偏僻鄉村學校里的老師只好身兼多職。語文老師同時教著音樂、數學老師又教著體育和美術。這樣教學,學生們的學習自然收效甚微。“非專業老師不會上音樂課,只能拿一盤磁帶給學生聽,或者教自己僅會的一兩首老歌?!鄙坼\堂說。
但現在情況變了,“如今學校里有了‘陽光課堂’,遇上大雪封山的天氣,學生們也能跟著專業老師學習?!鄙坼\堂介紹的“陽光課堂”就是通過網絡和教室里安裝的多媒體一體機等“班班通”設備,將缺乏音體美等課程教師的鄉村學校與周邊城鎮學校聯結起來的網絡直播課程。
“剛開始我根本沒想到能享受到優質教學資源,后來才發現這樣還能鏈接優質師資。”邵錦堂說。
如今,定西市安定區的19個學區幾乎都加入了共享師資的行列。邵錦堂介紹,現在李家堡鎮4個學區共28所學校的1800多名學生都能夠體驗網絡直播課。
李家堡學區的網絡課堂迄今為止盡管只進行了短短半年時間,但卻為當地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變化。
安定區鏵尖堡學校六年級學生王博在一場網絡直播手工課上與屏幕那頭的老師熱烈地互動著,將做好的紙花得意地展示給所有人看。他說:“我感覺上課的時候特別快樂?!?/p>
邵錦堂介紹,“平常接觸會發現這些孩子特別沉默,但音樂、美術、心理健康教育等網絡課程開起來后,感覺就好像把這些娃娃‘激活’了,他們愛說話了?!?/p>
定西市臨洮縣玉井鎮明堂小學和番寺坪村教學點也結成了穩定的“送教”對子,網絡直播課程開展了一年多,村小的孩子們也漸漸能夠放聲朗讀英語了。
而這種嘗試的成功正得益于甘肅省的“全面改薄”計劃。甘肅省教育廳介紹,截至2017年12月底,甘肅省貧困地區中小學和教學點建設了“班班通”教室6.4萬個,3390個教學點實現了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班班通”設備則實現了全省全覆蓋。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句讓人倍感溫暖的話語也正是甘肅教育事業未來發展的新目標。甘肅省教育廳介紹,未來甘肅將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擴張教育資源,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