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八千“紅手印”記錄四十載火車站回家“暖心”故事
中新社西安2月9日電 題:八千“紅手印”記錄四十載火車站回家“暖心”故事
作者 張遠 黨田野
在西安火車站旅客服務臺,幾本粘有各種匯款票據,以及印有8000多個“紅手印”的記事本,靜靜地“躺”在抽屜里,記錄著西安火車站四十余年來的“暖心”回家故事。
資料圖 春運,乘客等候上車。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這些“紅手印”最早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為給因丟失錢財無法購買車票的旅客提供出行便利,火車站的工作人員以個人名義在銀行注冊賬戶,先以“紅手印”為憑證將自己的錢借給旅客,解其燃眉之急,待旅客返家或聯系上家人后,再將錢款匯入賬戶。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發展,這些“紅手印”漸漸成為封存的記憶。
“有些旅客錢包和車票丟了,沒辦法回家,就在我們服務臺辦理這個手續。這些錢有的是旅客的家人寄來的,有的則是從賬戶里預支的。”西安火車站值班員康倩告訴記者,轉賬后工作人員會拿著銀行卡在附近銀行取錢,而后旅客按上“紅手印”,保證是本人領取,過程很方便。
在記事本空白處,不少得到幫助的旅客寫下留言。家住河南漯河的楊文斌寫道:“我從‘親情賬號’中拿到了回家的路費,是火車站的周大姐救了我。”
河北保定的劉安然在留言中寫道:“謝謝鐵路好人幫我墊付火車票,讓我能夠按時踏上回家的火車,謝謝你們。”類似的留言在記事本上還有很多,每一位通過“親情賬號”得到幫助的人都會在這個本子上按下一個“紅手印”。
據西安火車站客運值班站長譚仲元介紹,往年春運期間每天都會有3至5個“紅手印”,如今很長時間都很難見到一個。隨著“互聯網+智能服務”的推廣,手機移動支付、網上銀行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旅客不需要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購買車票,“紅手印”已經成為封存的記憶。
“現在倒是會碰見需要現金的旅客,微信轉賬后我再找給旅客現金。”譚仲元說,如今服務臺新開辦了微信轉賬業務,給急用現金的旅客提供服務。
“以前上班總會自備些塑料袋、繩子、針線、方便面,現在好了,多帶現金就搞定了。”譚仲元笑稱,微信和支付寶購票、轉賬等方式已經逐漸取代“紅手印”。旅客出行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社會的飛速發展,也要求在春運鐵路上的服務與時俱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