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7歲高齡的老黨員義務為行人指路解惑長達17年,并帶動一大批人加入志愿指路的隊伍。那個已為成千上萬為路人服務的“義務指路點”,在志愿精神的照耀下,也仿佛一座常亮的“燈塔”。
這位老黨員名為謝亮。
2001年,已經七旬的謝亮舉著簡易的自制牌子“義務指路”出現在北京東直門地區的人群當中,開始為行人義務指路;2018年,緊挨東直門交通樞紐的義務指路崗亭“義務指路站”的紅色字眼仍舊醒目。十多年來,也正是謝亮和義務指路隊志愿者們的志愿精神,照耀了東直門指路亭這一“燈塔”,服務了更多行人。他也因此被尊稱為“指路大王”。而這樣一位“指路大王”,在昨天早晨因病去世,享年87歲。
謝亮生前為問路人指路,他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指路大王”。(東直門街道 供圖)
寧讓自己指路難,不讓行人問路難
2001年9月初,亞洲第一大交通樞紐站在東直門開始動工,許多公交車站牌移了位置。外地人找路困難不說,連一些本地北京人也常常找不到方向。
當時,年過七旬的謝亮是東直門街道十字坡社區的一名離休干部。早年,他還曾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一位有著70年黨齡的老黨員。
起初,謝亮也會碰見問路的行人,有時剛為一位行人指了路,馬上就會遇到另一個問路的。“問路多、問路難”,面對這樣的情況,謝亮心里萌生了義務指路的念頭。
沒多久,在東直門地區,人們不難看到一塊簡易的、寫著“義務指路”的牌子出現在人群當中。一同出現的,還有人群中謝亮略顯瘦削的身影。
但這樣的指路并不方便行人問路,謝亮于是對指路服務做了改良升級:在東直門立交橋東北角的一面墻邊,他掛起了一張北京交通大地圖,再立起一把遮陽傘,傘下擺條長桌,桌上放上一本北京地圖和一本發舊的老式筆記本。這就成了謝亮的指路固定服務點。
服務點已經固定,謝亮又把服務時間也固定了下來。每天早上7點到11點半、下午2點半到晚6點,這位老人都會準時出現在服務點。大熱天的時候,他來;寒風刺骨時,他也來。就在去年,已經生病的謝亮還時不時地去東直門為行人義務指路。
傳承雷鋒精神,謝亮發揮老黨員預熱為路人指路。(東直門街道 供圖)
指路服務,熱情著并專業著
指路服務,謝亮靠的不單單是熱情。
他不僅能為路人指路時準確到米,還能為行人提供最近、最省錢的線路。
“為行人指路也要講求質量,不能總是被別人問到答不上來!”謝亮曾說。
而這“專業的”“有質量”的指路服務背后,是謝亮的兩大“法寶”,一個是地圖冊,另一個是筆記本。地圖冊謝亮總是隨身攜帶,白天忙著指路,晚上有時間他就一股腦地“鉆”進去研究,而整理歸納的筆記則記到筆記本上。
東直門范圍內的23個車次、485個車站名稱,被謝亮按照次序排列一一謄抄進了筆記本里,以方便白天為行人指路。而常被路人問及的單位和建筑,也被細心的謝亮記了下來。為了能夠指出車站的準確位置和距離,謝亮還會連續在車站之間走三四個來回,用步子測量東直門所有的車站。
隨著指路的經驗漸漸豐富,他又開始思考著如何把經驗集納成冊。
非典時期,謝亮悶頭在家,完成了一本以村、莊、口、橋、公園等分門別類的指路手冊。這本指路手冊主要是依據北京市公交車站牌的站名進行分門別類的,個別的是指路過程中問路人經常問到的,主要分為醫院、大學、名人故居游覽場所、公園、各省市駐京辦事處、村、莊、路、口、門、橋、里、園、居、店、廟、寺、街、樓、營、廠、苑、墳、堡、站、城、區和小區、胡同、政府、水(江河湖海)等共31類,每一類最多的點有196個、最少的有7個,總有2428個點。
在指路手冊中,他以東直門為基點,每一個地名后都注有詳細地址和搭乘那路公交車可以到達,比如甘家口醫院,甘家口增光路甲57號,106到東四換101到甘家口商場下。為了方便查找,這些地名謝亮還按照筆畫數進行了排列。
一人到多人,指路“小伙伴們”讓東直門“燈塔”常亮
謝亮義務為行人指路漸漸被更多人所知,一些人深受鼓舞,紛紛加入到謝亮志愿指路服務中去。原本“單兵作戰”的謝亮這下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指路點也有了自己的隊伍。
這些“小伙伴們”當中,有大中院校的學生、有企業的白領,也有一些附近的退休老人。據東直門街道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義務指路隊已形成以老人為核心,中年為骨干,青年為補充的力量團隊。同時,也吸引了東外大街北社區、清水苑社區志愿者、龍潭中學、骨髓志愿者協會、林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移動等多家團體、企業、學校參與志愿服務。
義務指路隊中學生志愿者在認真幫助問路的外國友人。(東直門街道 供圖)
據不完全統計,義務指路隊平均每天約為1500人義務指路,重大節假日人多時則每天連續不斷地要為三四千人指路。
未來網記者了解到,一位致力于為頤和園外地游客指路的老人曾向謝亮請教指路經驗,謝亮不僅向其交流了自己的心得,還連續多年為這支頤和園指路隊培訓指路的具體方法。
2008年奧運會前夕,東直門交通樞紐建立起了“藍立方”指路崗亭。
2014年,新的義務指路亭落成,為便于志愿者與行人的溝通和交流,崗亭的面積較原有面積有所擴大。崗亭內接入電源,還新增了電熱壺、電暖氣、急救包、針線包等必備用品。
如今,指路站點已經發展成為東直門地區標志性的志愿服務平臺,志愿服務內容也更為廣泛。
從一人到多人,指路隊伍逐漸擴大,志愿服務精神也得以不斷延續。而在志愿服務精神的閃耀之下,義務指路亭就像一座常亮的“燈塔”,繼續服務更多問路人。(記者 梁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