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理新招頻出,精細打造生態產品
政府抓落實、企業守規矩、群眾樂參與,助力解決突出問題
治理難,管理更難。常有人問,湖州何以創造并保持了這樣優美的環境?在湖州采訪,深刻感受到湖州環境精細管理、機制創新帶來的新氣象、新成果。
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整潔、安靜,漫步村路,一幢幢漂亮的居民別墅門前,藍綠兩色分類垃圾桶非常醒目。
在村里的生活垃圾資源利用站,保潔員韓來根正忙著把收運來的垃圾進一步細致分類。“一天按時收兩次,大部分村民把垃圾都分得挺好。”老韓笑著說自己是落實“一把掃帚掃到底”制度最前沿的人。
2009年,德清開始實施全縣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工程,一度遭遇煩惱: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覆蓋率達到100%,可環境衛生怎么總是有死角,城鄉面貌怎么就美不起來呢?分析原因,標準不明、權責交叉、條塊分割是癥結,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機制上創新。
德清人大膽探索,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鄉環境管理一體化新模式。“將全縣范圍內環衛保潔、垃圾清運、綠化養護等工作,全部委托給一個責任主體統一管理,形成垃圾集中處理、綠化標準作業、河道保潔長效管理機制,這就是我們的‘一把掃帚掃到底’制度。”縣綜合執法局副局長陳曉勇告訴記者,這種模式自2014年實施以來,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大變樣。
“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湖州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理念、治理體制、運行機制、科技支撐的創新,著力提升生態環境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湖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生態文明辦主任倪躍田說。
抓環保,監管觸角伸入鄉村。全市推進鎮村兩級網格化環境監管機制,設立村和社區的網格專管員,專業園區引進第三方監管,對轄區內重點污染源實施“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的監管。
抓環保,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完善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污染責任保險、企業信用評價、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等一系列制度,規范企業行為;同時開展第二輪排污權有償使用,規范富余排污權的回購、出讓機制,激勵治污排頭兵將富余的污染總量指標變成企業經濟效益。
抓環保,執法形成有效震懾。在全省率先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公檢法部門駐市、縣區環保局聯絡室全覆蓋,市、縣區兩級法院全部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曝光環境違法典型案例,環境執法形成合力。建立與周邊地區邊界執法協作機制,加強與監察委協作,探索推行環境違法黨紀政紀掛鉤問責機制。2013年以來,全市環保系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2304件,個案平均處罰金額從2013年的4.48萬元上升到2017年的6.26萬元。
這些舉措,使企業從心底里認識到節能環保的投入不能少,污染環境的錢不能賺,環保法律法規的高壓線不能碰!
抓環保,引導公眾積極參與。今年市里計劃專門列支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培育20家民間環保公益組織。正在擬定有關固廢違法行為有獎舉報辦法,鼓勵群眾舉報投訴身邊的環境問題。
一系列舉措,使環境管理更加精細,人民群眾關注的環境突出問題得到解決,城鄉環境持續優化美化,生態產品產出更多更好。
“環境好了,游人來了,我在櫸樹村開了超市,生意好得不得了!”長興縣太湖邊的居民欽福壽笑瞇瞇地說。
涵養自覺保護氛圍,厚植生態文明沃土
增強干部群眾環保意識,傳承生態文化,擴大社會認同感
“大家可自覺了,市區極少有違法的,鄉鎮更是主動執行。”記者在湖州城鄉采訪期間,談起今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事兒,干部群眾津津樂道。
“雖然我們湖州的法規明確禁炮只在城區實施,但看到鎮政府的號召,大家特別主動,都不再放了。而且有人提議把買花炮的錢捐出去,村里一下子就捐了幾十萬元。”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村民章修文是位茶商,春節期間,他把近兩萬元花炮錢捐給了當地紅十字會。跟記者聊天,他不斷地強調,大家的錢是靠好環境種出好茶葉換來的,無論是誰,都會自覺地愛護這個環境。
“以前進村說拆遷改造,碰了村民一棵菜,他們也纏著政府要補償,如今美麗鄉村建設有了成效,村民都爭著愛美護綠,地上哪怕有片紙,都有人自覺撿起來。”安吉縣農辦副主任任強軍說。
“自覺、自發、自愿”,是湖州人由衷熱愛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這樣的保護意識和行動,源自這個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多年生態文化涵養。
2015年,市政府決定把每年8月15日設為“湖州生態文明日”。這幾年,湖州聯合中科院成立了中國生態文明研究院,成立了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組織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生態細胞創建活動,不斷增強干部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感、參與度。
2014年發布了《湖州市民生態文明公約》,192字的公約,其實就是市民愛家園、促和諧的行動指南,湖州人在生產生活中主動踐行。
安吉縣有一支西苕溪護水隊,隊員都曾是礦產企業的職工,以前主要負責當地運砂船的收費。采砂作業全面禁止后,他們主動調查沿岸企業偷排情況,宣傳保護水環境,成了當地環境保護的民間生力軍。
如今,越來越多的百姓加入環保志愿者行列。2016年底,湖州綠色環保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半年就招募志愿者2.5萬名。
“今天我環保了嗎?”這不是一句簡單的提問,它的背后是湖州市環保局倡議市民“日省吾身”的活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當下做起,為共建美麗湖州、共享生態家園而努力。活動得到40多個單位的積極響應,在每年“六五”世界環境日,有條件的單位向公眾開放環境治理設施。
各縣區涵養生態文化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南潯設立企業河長,黨員群眾自愿擔任小微水體河長、塘主;吳興探索實施“碳普惠”制,引導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碳交易”;安吉的孩子,上學第一課就學水土保護,教育部門將《生態文明地方課程》作為有10個課時的必修課……這些貼近百姓的活動,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池中養魚、池埂種桑、以桑養蠶、蠶沙飼魚、塘泥肥桑,古老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凝聚著祖先的生態智慧,如今在湖州重獲新生。被命名為“世界絲綢之源”的錢山漾文化遺址,吸引人們尋找生態文化之根。溇港圩田、茶文化、竹文化等傳統地域生態文化,安吉生態博物館群、德清生態文化道德館、“善璉湖筆”“長興百葉龍”“新市蠶花廟會”等特色生態文化創意品牌,不僅滋養當地群眾,也讓外來客人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水青山,述說了今天的來之不易;祥和余村,詮釋了新世紀的真諦。”走進余村,聽著村歌,這兩句歌詞耐人尋味。它說的不僅是余村,也是整個湖州。
歷史悠久的湖州,秉承古老的生態文化傳統,成為新時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樣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