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今年2月12號,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汶川縣映秀鎮并表示:“我很牽掛這個地方,十年了,這里的變化我也很欣慰。”十年來,汶川人以倔強勁頭重建家園,全國人民的關懷從不曾離開,因地震造成的悲傷正在被希望所替代。
汶川地震后,震區那些經歷了喪子之痛的父母們,重建家園,孕育希望。2009年,包括汶川、北川在內的地震災區,出現了一波生育潮。那場天災,讓綿陽北川劉洪英的兒子王強,永遠停留在19歲。劉洪英當時已經40歲,為了給活著的人以生的勇氣,兩口子決定,通過試管的方式,再養一個孩子。2009年12月18號,小女兒涪蓉降生,成為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第一個試管嬰兒。
“我現在平常在家就是帶他們,一個九歲、一個八歲、這個兩歲多。九歲的是外孫,八歲的是涪蓉。”
北川人劉洪英,今年五十周歲。為了女兒涪蓉在縣城上學方便,一年前,一家人從山上的楊柳坪村,搬到了縣城的新家,在城里買了個便宜的房子,就是為了女兒讀書。
新家客廳的高處,擺著在汶川地震中遇難的兒子王強的遺像。八歲的涪蓉也知道,在她之前,還有個哥哥,媽媽劉洪英說,涪蓉的脾氣不好,尤其喜歡跟爸爸頂嘴:
“有時候我跟她說,你聽點兒話。有時候氣得我說,你哥哥遇難了,才生的你,你莫氣我。她說媽媽對不起、媽媽對不起。喊兩句我們就心軟了。”
涪蓉跟爸爸不太對付,在爸爸眼里,這個小閨女不太聽話,“優點”就是手機玩得好:
“不咋聽話呢,脾氣厲害得很。優點嘛就是玩手機好,我天天說她,少玩點兒手機,她不聽。”
談起十年前的那場災難,劉洪英嘴角掛著微笑,像在說著別人的故事。只有眼角時不時泛起的淚花,泄露了藏在心底的傷。:“5月12號那天,我們在山上砍竹子,我飯還沒做熟呢,我兒給他爸打電話,說他肚子有點痛,身上沒帶錢,讓他爸給送點兒錢。我兒就去和幾個武裝部的同事去換衣裳,也不知道衣裳換了沒有。他爸到家一二十分鐘,就震起來了。”
那一年,19歲的王強,在緊挨著老北川中學的武裝部工作。地震發生后,整個武裝部活下來的,不過十來個。劉洪英兩口子到處找不著孩子,就想著,王強去什么地方救災了,或者受傷住院只是暫時聯系不上。反正,孩子肯定活著:“過了有一個多月,武裝部的領導喊我們去領喪葬費,我們就沒去領,我們說娃兒還在,就不想去領。過了兩個月,武裝部長來家里,他說人沒了,找不到了,沒法了。這錢不拿也得拿。”
父母決定再生養個孩子的時候,大女兒王芳已經懷有七個月身孕,她說,想著媽媽可以一手帶外孫,一手帶兒女,也挺好。于是在當地政府部門的主動協調安排下,劉洪英和丈夫一起去了成都,政府當時有政策,愿意生的有補貼,都是定點醫院,遇難再生育家庭都不要錢。
2009年12月18號,剛當了外婆不久的劉洪英,又做了媽媽。醫護人員給新生的小女孩取名叫“涪蓉”:“在成都懷的試管嬰兒,在綿陽生的。他們說涪代表我們綿陽,蓉代表成都,就是醫院院長他們取的名字。”
那幾年,老天爺仿佛打定了主意,要看劉洪英的韌勁兒。涪蓉出生后不到一年,爸爸出車禍,花了七八萬,保住了一條命。劉洪英的丈夫做了四回手術,手術后也干不了重活兒,就在附近的小區打打零工,那幾年都不算那么順。這兩年才剛剛好一些。
如今,兒子王強遇難帶來的撫恤金,是這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或許,像生前一樣,兒子在以另一種方式,愛著家人。
日子再艱難,只要有人,就總有希望。劉洪英說,就盼著涪蓉將來也能讀個大學。不讀書,還是不行:“都是為了娃兒們,好好讀書,看能考起大學不。(涪蓉)成績一般,考試的時候還行,家里沒人能輔導她,我和他爸都不行,她姐姐也不行,就靠她自己,還算可以。等她上大學了,我們六七十歲了,也干不動了。”
這個小家庭,與十年前相比,添了三個小生命;想來,十年后,應該與現在,有更大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