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發生時,北川縣茅壩中學被滑落的巨石掩埋,造成數百名學生遇難。十年過去,這里已成為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一部分,不斷有人自發前來哀悼逝去的生命。在國旗桿下面,一條白色的橫幅格外醒目,橫幅左邊是地震中失聯學生賀川的照片,右邊則是賀川母親寫給他的信。據了解,賀川的母親在孩子生日、春節、5.12前后都會來此給孩子掛上一條新的橫幅。雖然橫幅每年都會換新的,但是橫幅上的電話號碼和一段話都是不變的:親愛的兒子,你好嗎?媽媽好想你!
十年前的地震,讓昔日美麗的縣城變成遺址。逝者已矣,但生者的故事仍在繼續。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在各級政府及對口援建省份的支持下,受災地區開始了家園的重建。2018年5月4日,中國網跟隨以“奮進巨變展望”為主題的汶川大地震10周年全國網絡媒體四川行活動,深入十年前的極重災區——綿陽安州區(原安縣)、北川縣、平武縣,探索了極重災區人民的震后人生及震后災區的巨變。
王程一家五口人原來家住北川的老縣城,他家的房子建在半山腰上,十年前地震來臨時,王程和妻兒因為外出而幸免于難,但父母卻被連人帶屋埋在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泥石下,“后來好長一段時間里,大腦都是一片空白的。”經歷地震后,原本開婚慶公司的王程再無興趣做這個生意了,甚至也無心思想著“找錢”(賺錢)了。但生活總要繼續,王程唯一的家當就是身上的這身衣服,一切得從零開始。十年間,他先是辭別妻女,到天津、湖南打工賺錢還貸款、裝房子,后來接了朋友的班,租了北川新縣城巴拿恰羌族碉樓的觀光項目,一邊收觀光門票,一邊賣些紀念品。這幾年他從帳篷搬進了板房,又從板房搬進樓房,生活逐漸走上正軌。如今,王程的妻子在綿陽上班,女兒也大了,正在成都上大學。“經歷這些事后,感覺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最重要”,王程說。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綿陽市安州區雎水鎮道喜村礦工彭國華被埋在礦洞里,靠雨水、手紙、小便充饑解渴,堅持了172小時后被成功救出,他因此被稱為“最牛礦工”。地震后,彭國華家和整個村子搬到安州區雎水鎮。十年間,彭國華當泥瓦工、開小賣部、承包林地種柳杉,就是不再做礦工了。
如今,去林地的路上還會路過當年下過的礦場。會不會勾起他對地震被困地下的回憶?彭國華說,地震沒有給他留下陰影,以前害怕走夜路,但經歷了5.12地震以后,膽子還變大了,“啥事情都要往上看,往前看,不能往后看。”
2018年4月,彭國華去上海看望了當年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的醫生護士。“就像多年沒見的親人一樣”,彭國華說。
談及十年間個人最大的變化,彭國華說,“啥子都看開了,人本身(就活)幾十年,一家人只要團圓,啥子都好!稍微勤快點就餓不到,憑雙手掙錢是最光榮的!”
地震,孤獨感和無助感讓很多喪失親人的幸存者走到一起,相知相伴。王蓉和母志勇便是一對這樣的重組家庭——2008年9月,帶著一個兒子的女主人王蓉和帶著兩個兒子的男主人母志勇成婚。現在,母志勇和王蓉生活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蓋頭村,一個在外做裝修,一個在家經營枇杷和茶葉;三個兒子也大了,26歲的大兒子和23歲的二兒子在成都工作,王蓉帶著的22歲的小兒子正是受到了當年賑災一線的英勇官兵的影響,于2014年入伍參軍,已經在武警部隊某部服役四年。“一家人健康平安,經濟寬裕,孩子們聽話懂事,就是最大的幸福。”王蓉說。
90后的謝超是這個村子年紀最小的“村官”。2015年大學畢業后,謝超返鄉創業,在和村民溝通想法的過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贊賞和信任,2017年,他被村民選舉為村主任。在村主任的履職中,他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通過與企業合作等方式,帶動整村脫貧。
謝超說,地震發生時,他正跟隨在外打工的父母在浙江念初中。地震發生第二年,謝超回到北川中學念高中。他回憶,當時班上很多同學都經歷了地震,“看到他們接受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想著以后自己掙錢了也要幫助他們,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謝超說,十年了,談論地震的人少了,留下的陰影正逐漸褪去。下一步,作為村主任,他想帶著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
沈艷燕是羌族人,5.12地震發生后,她第一時間從外地回到平武縣牛飛村陪伴外婆,面對滿目瘡痍的村落,她十分心痛,于是決定放下自己在外地做得紅紅火火的家政服務事業,扎根牛飛村進行災后重建。如何能幫助羌族姐妹們從地震陰影中走出,同時又可以創收?她想到了從外婆那學來的羌繡手藝。2008年來,她培養出3000多名繡娘,帶動大家居家就業,還開發了文創產品和文化體驗產品,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使羌族文化得到傳承,還幫身邊的姐妹們自立自強,獲得了經濟上的收益。談及未來,沈艷燕說,她會把羌繡事業堅持下去,培養10000個繡娘,帶動致富、振興鄉村。
現任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黨委副書記的劉金強本是山東濰坊人,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山東對口援建北川羌族自治縣,時年大學畢業的他抱著參與災后基礎建設的想法考取了北川的選調生。劉金強對于工作十分盡心,為了與這里的村民交流起來無障礙,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熟練掌握了四川方言。兩年后,重建工程完成,但劉金強并未選擇離開,而是投入到了北川振興發展工作中。
十年間,劉金強見證了這里從基礎設施到人民生活水平的巨變。現在,他娶了當地姑娘為妻,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工作重點則放在了脫貧攻堅上,“每個人的生活都很富足,精神面貌都很飽滿”。他表示,下一步,他要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奔小康。
蔣軍是綿陽市界牌鎮西明村人。2014年,畢業于西南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的他放棄高薪和都市生活回鄉創業。在他的推動下,家鄉的有機雞、有機雞蛋和綠色蔬菜等農副產品遠銷山東等6省,不僅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為消費者提供食材產品,還吸引了游客觀光、體驗和采購,帶動鄉村旅游發展。
蔣軍說,十年前看到消息說自己家鄉地震時,還覺得是不是真的,大概過了十分鐘,發現家鄉電話無法接通,才確信是真地震了。他表示,作為學農學的學生,應該到一線最需要他的地方去;作為年輕人,應該把個人價值融入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作為綿陽人,參與災后重建也是一種情懷和責任。“所以,我回到了家鄉。”
王順容是平武縣牛飛村一家綜合超市的老板。十年前,她在地震中失去了年僅8歲的孩子。直到現在每當有人提及此事,她還會哽咽。地震后,她和丈夫又生育了一個孩子。現在,她的丈夫去了貴州務工,大兒子出去當了兵,而王順容則留在了平武縣牛飛村,一邊經營超市,一邊照顧7歲的小兒子。
在5.12汶川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蓋頭村151戶人家房屋100%受損,有98%的房屋全部倒塌。身為“建筑能手”,成天榮不等不靠,在2008年10月左右就靠自己的力量修好了一間套三的小青瓦房,結束了自己的“帳篷”生活。2012年,又在原有基礎上把小青瓦變成如今的“小洋房”。今年五月初,陳天榮的農家樂正式開張了,看著游客多了、生意日益興旺,他期待著未來的生活更美滿幸福。
王靜現在負責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羌寨的接待工作,還是綿陽市人大代表。十年前,18歲的她還在外地務工,得知家鄉地震的消息后,立即買了機票輾轉回到家鄉。十年間,她結婚生子,也見證著家鄉災后重建的變化。“家園建好了,大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現在,她不再外出務工,只愿和家人團團圓圓的。談及未來,她希望來石椅羌寨的游客能多起來,羌族兄弟姐妹的生活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