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傍晚6點20分,下班后的蔣敏匆匆趕到幼兒園,準備接兒子回家。
褪去警服,一身黑色裝束的蔣敏更顯纖細。站在教室外,她勾著背,透過玻璃門找尋兒子的身影,雙眸中盡是溫柔。
蔣敏陪兒子到公園游玩。
接到兒子,母子倆牽手走回家。削面館旁、報刊亭前,兒子駐足,蔣敏也停下;經過紅綠燈路口,她緊了緊掌心的小手,加快腳步。
20分鐘回家路,兩人走過無數次,卻總有看不完的風景,說不完的話。“他最喜歡我去接她,我聽到他的聲音,一天的煩惱都沒了。”
“我們相互陪伴,我們是最親密的朋友。”經歷過失去與重新擁有,蔣敏對母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物名片 蔣敏
現任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怖支隊政治協理員。汶川地震時,她是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監督室民警,地震中失去生活在北川老家的10位親人,包括兩歲的女兒和母親。而她強忍傷痛堅守抗震救災一線,連續五天五夜不眠不休,因體力不支暈倒,被稱為“最堅強女警”。2008年,蔣敏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和“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009年,她榮獲“第七屆中國十大女杰”榮譽稱號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2年,她作為公安系統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代表,參加了黨的十八大。
A十年重生
問候與陪伴 心中郁結一點點釋放
“子欲養而親不在,那種痛,如果沒有經歷過是感受不到的。”十年之后,蔣敏仍無法用言語形容那份傷痛。“頭一兩年,我常常做夢,夢到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每次都會哭醒。”今年清明節,蔣敏又夢到了媽媽。醒來后,她多想抱抱媽媽,卻再也沒有機會。
“我們經歷過相似的傷痛,都不愿提起過去。”和大多數地震中失去親人的人一樣,蔣敏將傷痛埋藏。
彭州光明路派出所,與蔣敏并肩奮戰過的同事,最能理解她的不易。他們時常給蔣敏打電話,都只會小心翼翼地問一句:“你還好吧?”
“我能理解,他們不想提起我的傷痛,想關心我,又不知道怎么關心。”雖然只有四個字,聽筒這頭,蔣敏已然感受到溫暖,默默回一句:“還好。”然后,幾個人約出來見面,聊聊過去的美好回憶,心中的郁結在陪伴中一點點釋放。
另一份鼓舞,來自北川老家的人們。每次回到故鄉,蔣敏都能感受到鄉親們的熱情。鄉親們無論在家務農,還是在外做生意,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他們能走出來,為什么我不可以呢?”
蔣敏
合格的母親 是她現在最看重的身份
2012年7月,兒子晶晶(化名)的降生,猶如一劑強心針,讓蔣敏瞬間強大。“傷痛不可能磨滅,就像打碎重組的玻璃,裂痕依然存在。”蔣敏說,“我必須做一個樂觀向上的媽媽,要成為兒子的榜樣,要好好把他培養長大呀。”
“既然我選擇再次成為母親,就要有當母親的責任。”晶晶出生至今,除了斷奶后的一周,都是蔣敏在帶。她曾經因為工作的原因,沒能陪在女兒身邊,這讓她更懂得陪伴的重要性。
合格的母親,是蔣敏現在最看重的身份。她希望成為晶晶最親密的朋友,最依賴的伙伴和最愛的人。“與其說是責任,不如說是愛吧,推著我不斷前進。”正是這份母愛,給了她笑對生活的力量。
B回歸平凡
不嬌慣兒子 一家人周末常去書店
2009年9月,蔣敏加入成都市公安局反恐支隊,成為政治協理員,為民警提供后勤保障。服務對象從老百姓變成民警,工作狀態也更靜態。“在公安隊伍中,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那么大的榮譽的,我曾經擁有過,已經很感激。”蔣敏認為,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就是成功。
“我在工作中表現好壞、自己的修為和能力,都會影響到兒子。”兒子,也成為蔣敏在工作中不斷進取的動力。
工作之外,從幼兒園接晶晶放學到念完睡前故事,晚上9點關燈后,蔣敏才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雖然,陪伴是蔣敏表達母愛的方式,但是這份陪伴并不是母愛的簡單轉移和疊加,“我和他爸爸有個共識,就是不能溺愛兒子,要給他正確的引導。”
因此,一家人的周末,常常是在書店度過。蔣敏不求兒子懂得什么大道理,只是希望他在知識的積累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晶晶做錯事時,蔣敏也會用簡單易懂的道理批評指正。當看到晶晶教育小伙伴不能做“歪脖子樹”的時候,她知道自己的每一句話,兒子都記在心里。
等兒子長大 會給他講姐姐的故事
蔣敏至今沒有把女兒的事情告訴晶晶。有一次,她翻看女兒的照片,晶晶指著照片上的人問:“這是我嗎?”蔣敏回答:“這是你的姐姐,你們倆長得很像,她現在由媽媽的媽媽帶著。”
隨著年齡增長,晶晶漸漸能夠理解媽媽話中的意思,但并不過分追問。“他現在太小了,有些事情不能理解,等他長大后,我會告訴他的。”
相比女兒,蔣敏隱藏更深的是曾經的榮耀。她把獎狀、證書放在柜子里,從未給兒子看過。“那些東西,只要心里記著就好。”在蔣敏看來,榮譽是用來鞭策自己的,不是拿來炫耀的。
如今,蔣敏走在路上已經鮮少被人認出,而這正是她想要的生活。“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十年前是什么樣子,十年后還是,就像回到最初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