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軒
唐克軒研發的青蒿軟糖。
大洋網訊 2015年10月5日,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可運用于瘧疾治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青蒿素也因此走入大眾視野。然而大眾不知道的是,在青蒿素受關注之前曾因太過“小眾”,圍繞其的科研工作一度舉步維艱,堅持下來的科學家也并不多。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學者唐克軒教授便是其中一人。
十五年來,唐克軒帶領團隊破譯青蒿“基因密碼”、培育高產量青蒿素的青蒿品種、研發低成本預防瘧疾產品。“現在大眾對青蒿素、對中草藥的認知越來越多,未來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會有更大前景。我認為科學家的工作就是造福人類,工作難、經費少又怎樣,最終能作出貢獻就夠了。”
半個月前,記者第一次在上海交通大學青蒿基礎研究及產品開發領域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見到了唐克軒,當時著一身西裝的他是主講人,在短短一小時內,他通過一張張PPT簡單概述了這些年自己及其團隊在青蒿素領域內的重大發現及突破。
破譯青蒿“基因密碼”
這些年,唐克軒和團隊破譯了青蒿的“基因密碼”,即對滬蒿1號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組裝、注釋及相關分析,這是青蒿“基因密碼”首次被破譯,也是本草基因組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他們成功培育了高產青蒿素的代謝工程青蒿品種——現在市場上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普遍為0.8%~1.2%,而他們培養的新品種含量則高達3.2%。
PPT里書寫的是能展示于人前的成果,而PPT背后,唐克軒及其團隊的艱苦奮斗卻難以一言蔽之。唐克軒坦言:“測序的工作量非常繁瑣、復雜,很多人因此堅持不下去了。但是我深知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過去諸多包括青蒿在內的菊科植物的研究因無參考基因組信息而被擱置。既然我從事了這方面的研究,這個難關就必須得被攻破。”
并且,從2004年起,培育青蒿新品種也已成為唐克軒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始終覺得,只有提高了青蒿素的含量,才能真正降低青蒿素的成本,讓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青蒿素。
為此,唐克軒不得不帶領團隊長期在試驗田里觀察、取樣、移栽、培育新品種。6月-8月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三個月,正午時分,溫室內的氣溫常常超過40攝氏度,而這三個月恰恰也是青蒿成長的最佳時期。唐克軒還記得他和團隊成員們在溫室里“埋頭苦干”時的場景,“只工作一會兒,汗水就會浸透汗衫,大顆大顆的汗珠從額頭滴落至地上,但是大家都不會抱怨”。
研發預防瘧疾的青蒿軟糖
眾所周知,非洲是瘧疾暴發地,對青蒿素需求量極大,但非洲本土種植的青蒿產量普遍不高且青蒿素含量低。
去年,在一次國際醫藥原料藥的展會上,一名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參展商慕名找到了唐克軒,他對唐克軒團隊培育的青蒿新品種頗有興趣,但對新品種的青蒿素含量達3.2%心存疑慮,“真的有那么高?”
唐克軒將樣品寄給他測試。結果這位國際友人回國一測,發現唐克軒果然所言非虛,便立刻找他洽談合作。“未來,這個品種會在國內和非洲同步種植,我們希望能將青蒿素的市場價格從2000多元降至1000元以下,滿足青蒿素的全球供應。”唐克軒向記者說道。
但推動青蒿的種植和生產對唐克軒而言只是開端,唐克軒還帶領團隊研發了以青蒿提取物為基礎成分的具有預防瘧疾功效的膳食補充劑產品,并將產品制作成攜帶方便、口感佳的“軟糖”。“我們希望這款產品能為瘧疾高發區人民和數億飽受瘧疾痛苦的患者帶來福音,降低因瘧疾而死亡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