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聚焦機構改革:不光“改頭換面” 還要“脫胎換骨”
距離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做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已經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按照中央部署,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要在2018年底前落實到位。
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這一輪機構改革推進到了哪一步?落實改革任務是如何一步一步進行的?改革所涉及到的40多個部門正在發生著什么樣的改變?
【機構第一階段工作目標基本完成】
兩個多月來,32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和9個職能劃轉較多的部門,制定了組織實施工作方案并報批,32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中,有31個實行了集中辦公;應掛牌的25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中,有24個已經掛牌。一系列與改革相關的舉措正在緊鑼密鼓、穩步推進,第一階段工作目標基本完成。
【新組建部門:堅持問題導向 呼應現實之需】
4月16日,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把10個部門13項與應急響應有關的職能進行整合和優化,把安全生產、地震、消防、防汛抗旱、地質滑坡、森林防火、草原防火等救援力量整合在一起,以期全面刷新事故災害應急管理的格局。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說:“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這就是基本國情。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問題之一,就是安全問題,要解決這個安全問題就要建立協同、高效的應急組織管理體系,就必須針對現在的問題,概括地說,一個方面就是應急能力目前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統計顯示,300年來全球死傷10萬人以上的自然災害有50起,其中26起發生在中國。僅2017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就讓1.4億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億元。
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開始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但應急響應的職能、人力、物力、信息、技術等資源分散在大大小小眾多部門。
應急管理部地震應急司司長趙明告訴記者:“實際上在蘆山地震以后,在真正大的災害事故現場,我們的組織都是已經很有序了,但是因為它隸屬于各個不同的部門,比方說醫療隊伍也想進去,救人隊伍也想進去,搶修搶通等等都想進去,誰先進,誰后進,這個協調上確實存在一定困難。”
不僅救援隊伍需要協調,有時,實現信息共享也有困難。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說,比如說有水的、有澇的、有安全生產的、有火災的、有特種設備的、有核安全的、有危險化學品的等等,各個部門搜集信息、處理信息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互封閉、不透明的,這在災害救援時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