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蔡華偉
步入新時代,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美麗中國不只要自然環境美,還要實現生活空間美。工業化極大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如何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藝術與設計正積極介入城市建設,帶來越來越多創新解決方案。
自2008年“奧帆賽”之后,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的舉行,再次將青島推到世界面前,為青島的城市建設、產業轉型、社會民生帶來又一次重要發展機遇。近期,在青島的調研中,我們看到可喜的變化——藝術與設計融入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立足城市轉型要求,創新城市發展格局,實現產業跨界聯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賦予城市以新的活力和創造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創新城市樣板。
介入城市空間改造
向海而生的青島,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北線起航點和重要樞紐。如今,在“一帶一路”規劃與建設中,青島被定位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啟動工業化的城市之一,青島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成為國內重要的輕工業基地,形成了紡織、機械、化工、食品、家電等基礎雄厚、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工業體系,孕育了一批知名企業與品牌。當前,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規劃中,青島被確立為重要的核心城市。借助上合峰會舉辦契機,青島在加快城市轉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擴大對外開放、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加快探索與實踐,“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建設美麗青島三年行動”已效果初顯。
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民生工程,也關系到城市歷史文化空間、傳統建筑形態及其承載的生活方式、市民狀態、語言風俗的存續,同時與城市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理念緊密相關,需要合理的設計規劃。文化藝術與創意設計成為提高城市生命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世界范圍內,藝術與設計介入城市空間改造與產業轉型,已經成為發展趨勢。進入21世紀,在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以北京“798藝術區”為代表,藝術與設計激活城市工業遺存、催生創意產業集聚的中國模式逐漸興起并迅速席卷全國。
作為中國近代三大紡織工業基地之一,青島與上海、天津并稱為“上青天”,并誕生了以郝建秀為代表的一代代紡織人,鑄就了一個時代的輝煌成就。隨著城市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退二進三”政策提出后,大批工廠停產搬遷,遺留了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正如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下塔吉爾憲章》所闡述的:“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及這類建筑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藝術與設計介入城市工業遺產改造,不僅有利于城市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對于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文化品格,塑造城市特色也具有特殊意義。例如青島“紡織谷”建立在原青島國棉五廠舊址,廠區內高高矗立的老式水塔、生機勃勃的百年金桂樹、嵌滿貝殼的老墻以及包豪斯風格的鋸齒形老廠房,都曾是歷史輝煌的見證者。廢棄的廠房與生產車間飽含篤實專注、嚴謹執著的工匠精神,銹跡斑駁的工業設施與舊時產品記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變遷以及青島助力新中國建設、蜚聲國際的光榮與記憶。園區在保留傳統歷史滄桑感的基礎上,打造紡織博物館傳承紡織工業文化,并構建起一批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空間,吸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工藝師、藝術家、國際名牌等入駐,成為引領時尚潮流的創意基地和城市休閑文化中心。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我國為世界制造業大國,而且正處在產業升級發展的關鍵階段,從藝術與設計層面推動城市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藝術與設計的產業關聯性、集聚性、延伸性和創造性較強,與城市經濟中的相關產業體系充分融合,可以拉長并深耕產業鏈,有利于實現“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財富積聚”的跨產業、多行業聯動效應。
當前,藝術與設計已經成為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創新戰略資源,并逐漸從產業領域拓展到經濟文化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藝術與設計產業的發展,也有助于擴大內需,實現從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的轉型。設計產業能夠創造消費需求,通過創意化、時尚化、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擴大消費規模,培育新的消費群體,在提升百姓生活品質的同時,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帶動一大批高附加值消費產業崛起。
青島雄厚的經濟基礎、完善的制造業體系以及優越的自然及人文生態環境,有利于藝術與設計資源集聚,適宜打造工業設計高地與創意產業集群。始建于2006年的創意100產業園,由原青島刺繡廠改建而成,是青島也是山東首例嘗試以藝術與設計為主導,推動老工業建筑改造與創意產業發展的代表性園區。近五年來該園區轉型升級,截至2017年,入駐園區的企業有110余家,其中文化創意類企業占比高達95%,創意設計類企業達75%,是國內為數不多長期保持業態純正且實現大范圍盈利的產業園區。設計助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要重視產品設計研發的具體環節,而且要以設計為核心形成系統化的產業鏈,包括需求研究、技術儲備、應用開發、生產配套、營銷管理等。創意100產業園以“鏈條+生態”為內核強化產業運營,圍繞設計產業鏈整合上下游資源,搭建業務互補、協同創新的生態鏈,產品從策劃、設計、生產、宣傳、營銷均可在園區內完成,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并提高了綜合競爭力。同時,園區以設計類業態為核心,帶動周邊業態協同發展,利用園區設計平臺與資源,積極對接城市發展需要,面向市民舉辦各類創意設計大賽及藝術活動,面向少年兒童搭建傳統工藝傳承教育培訓平臺,弘揚工匠精神、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培育城市良好的設計創意氛圍。
藝術與設計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可著力發掘自身的文化積淀、創新和應用前沿的科技成果,將文化和科技內涵融入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中,實現本土文化、科技成果與設計產業鏈重組和延伸,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實現企業從賣產品到賣藝術與設計的轉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或設計企業延伸和轉型,甚至從加工制造基地向創意設計中心升級轉型,從而實現傳統產業升級。青島手表廠是老青島人的一種情懷,“金錨”牌手表曾是青島制造的品質象征。城市變遷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變化,青島手表廠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青島智立方國際科技文化產業園依托這一老廠區閑置資源,立足老手表廠企業轉型升級和老工業品牌的再造,植入鐘表產業元素和藝術家、設計師打造創意空間,建立再現青島鐘表工業發展輝煌歷史的智能化展示空間以及致力于促進老品牌向工業4.0升級的青島鐘表博物館。同時,融合現代前沿科技成果,重點面向人工智能、工業設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集聚行業龍頭企業、科技文化創新平臺和高端設計創意人才,呈現出科技文化行業跨界發展、眾創空間集成式創新發展、成熟型企業與孵化型企業階梯式發展,以及智慧科技+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文化產業園發展新模式,成為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內生型策源地。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形態、基礎設施、經濟運行、行為方式等基礎結構和效率日趨雷同,只有城市文化保持各自獨特的面貌,文化也因此成為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集聚更多創意設計資源,激活更多本土文化資源,塑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
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深厚的齊魯文化的根基上,海洋文化、奧運文化等文化形態兼容并存,文化資源豐富多樣。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貌,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人文特色,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萬國建筑博覽的八大關,熱情洋溢的青島啤酒節……形塑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青島素有“啤酒之城”“帆船之都”“音樂之島”之美稱,因知名品牌眾多又被稱為“品牌之都”,是全國最早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的城市之一,創造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中車等眾多知名品牌,探索了一條以品牌產品塑造品牌企業,以品牌企業帶動品牌產業,以品牌產業發展品牌城市的特色發展之路。
當前,以城市為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計劃,為申請并進入該網絡的城市提供一個連接并催生全球關聯的平臺。2017年底,青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電影之都”。2018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明確提出“建設青島影視產業基地”。青島作為“天然攝影棚”具有良好的影視文化發展基礎。上合峰會舉辦期間,青島西海岸新區將舉行首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來自上合組織8個成員國和4個觀察員國的約60部影片參與活動,將帶動青島影視產業的持續發展。作為青島影視產業的核心引領區域,西海岸新區以“影視之都”建設為統領,致力于打造全球影視文化中心和時尚休閑中心、國家影視文化消費先行體驗區,以全產業鏈發展和空間功能布局為主線,加快新區影視文化產業資源集聚整合,推動影視文化、智慧信息、時尚休閑三大關聯產業融合創新,打造影視文化產業生態圈,形成附加值高、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的產業集群。同時,青島以此為契機塑造城市影視文化印象,描繪天際、山際、海岸“三線”,以靈山灣為主體建設影視特色灣區,打造城市文化地標。作為青島又一張國際化名片,以電影為依托的創意平臺,將成為助推城市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要素。
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事實證明,大力發展藝術與設計產業,能夠延續城市文脈、促進城市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能夠促進城市傳統產業升級、創意產業集聚并帶動新興產業發展;能夠引領消費升級并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市場創新和城市品牌創新;能夠形成新的文化競爭力,為城市發展注入持續活力。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所匯聚的目光,正見證青島這座城市的自我更新。
(作者為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