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網首頁新聞時政高層人事社會國際軍事獨家圖片
中國網新聞中心

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發布時間:2018-08-08 09:00:3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何立峰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指出,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不僅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增強綜合國力、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礎支撐和根本保證。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我國正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科學總結產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產業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奠定雄厚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躍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并取得積極進展。

產業總體規模不斷壯大。農產品供求關系明顯改善,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比1978年翻了一番,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業實力不斷提升,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2017年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4.3萬億元,規模相當于1978年的175倍。服務業發展迅速,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和新引擎。

產業結構升級成效顯著。三次產業發展更趨均衡,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7年的7.9%、40.5%、51.6%。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初步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格局初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強基、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穩步實施。服務業向高效優質發展邁進,信息、物流、電子商務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互聯網+”廣泛融入實體經濟。

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發投入快速增加,2017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17500億元,比2012年增長70%左右,投入強度達到2.12%;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科技重大專項加速攻堅,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機等實現重大突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促進了各行業融合升級。

產業分工優勢不斷鞏固。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資源配置體系,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環節,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基地和產業集群,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制造中心。2017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7.8萬億元,增長14.2%。其中,國內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6.8%,所占比重達56.4%。

這些成績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國現代化歷程較短,技術積累相對不足,當前我國產業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在不少方面仍然存在明顯差距,整體質量和競爭力相對較弱。主要表現在:

供需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供給質量難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制造業大而不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仍不充分;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問題仍未根本解決,存在大量低端無效供給,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市場出清進展緩慢,阻礙了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率提升。

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差距猶存。技術研發歷史欠賬較多,底子相對薄弱。目前我國研發投入總體規模仍不到美國的一半,投入強度也低于世界制造強國3%左右的水平;關鍵領域受制于人現象突出,其中高端裝備、重要零部件、集成電路、核心軟件等方面尤為嚴重;企業品牌影響力偏弱,2018年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內地僅有37家入圍。

制約產業創新發展的因素依然不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較高,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約束增強;市場準入許可還有待簡化,部分領域不合理規章制度清理還不到位,“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隱性壁壘仍未完全消除,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亟待優化。

改革開放是產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發展道路,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繁榮發展的產業發展模式,積累了寶貴的產業發展經驗。

尊重經濟規律,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40年來,我們逐步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發揮,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按照產業發展規律,合理區分不同行業和產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差別化措施,強化產業政策的競爭激勵功能,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持續優化政府職能,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由注重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盡量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同時在市場失靈領域積極作為,著力解決產業發展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深化體制改革,不斷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增強產業發展動力。加快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形成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不斷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社會信用體系等方面制度,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基本形成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產權制度,特別是近些年全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執法力度不斷加大,有效保護和激發了各類經濟主體的創新積極性。

擴大對外開放,堅定不移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開放合作是我國產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促進企業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推動多雙邊貿易和投資發展,鼓勵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發揮外資對產業提升的積極作用,引進資金與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相結合,促進外資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對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不斷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推動部分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持續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力度。注重教育培養和人才引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發展,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技創新成果應用轉化,形成各主體協同、全方位推進的創新局面。適時調整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模式,根據形勢變化,主動從利用后發優勢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轉變,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利用向更多集成創新、自主創新轉變。

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展望未來,我國產業發展有許多有利因素。習近平同志就推動產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明了產業發展方向。我國產業基礎實力不斷增強,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人力資源總量豐富,擁有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資源;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并持續擴大,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推動產業向中高端發展的共識在不斷增強,各類要素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更趨優化合理。

要實現我國產業從“做大”到“做強”的新跨越,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關鍵在于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產業為民,更好滿足人民需要。牢牢把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持續提升產業結構、質量和效益,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適應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期盼,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產業體系,鼓勵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產方式,積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培育先進生產供應能力,擴大優質農產品、工業品和現代服務供給,特別是盡快消除不利于醫療、教育、養老、設計、物流等領域優質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推動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調優產品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更多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抓好重點領域去產能,統籌做好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各項工作,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促進新動能持續快速發展,推動生產、流通、消費模式深刻變革,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

強化要素支撐特別是創新驅動。加強統籌協調、部門協同和各級聯動,更好發揮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撐作用。落實支持產業發展相關政策,促進產業政策與財稅支持、金融服務良性互動。強化人才的第一資源作用,大力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加快建設多層次產業人才隊伍。開展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發揮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更加有效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著眼補齊短板,加快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夯實產業發展技術基礎。

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制度環境。加快完善現代產權制度,聯動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和激發企業家精神,最大程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繼續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通過財稅、金融、投融資、戶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生產力布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減輕企業和個人稅負,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

加快構建產業開放新格局。促進外貿優進優出,提升傳統優勢產品出口競爭力,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推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融合發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推進重點產業領域國際化布局。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外資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開放。完善走出去服務保障機制,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促進國際技術和產能合作,支持企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為各國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中國產品和服務。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8日 06 版)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劉峻凌
分享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