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0月7日電 題:精準發力“拔窮根”——廣西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年均減貧117萬人
新華社記者何偉
廣西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12年—2017年,廣西減少貧困人口704萬人,年均減貧逾117萬人。目前,還有26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地廣大干部群眾正圍繞“精準”二字,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全面提高脫貧質量,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下好“繡花”功夫 做好“精準”文章
“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廣西壯族自治區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用非常之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近日,記者在廣西蒼梧縣“老鄉家園”石橋集中安置小區,遇見正在裝修新房的旺甫鎮勝坡村貧困戶黃梓新,他興奮地對記者說:“過段時間裝修好了就可搬遷入住,附近的玩具廠正在招工,我和愛人計劃去報名。”
為解決后續產業問題,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黃梓新從縣農信社獲得小額信用貸款5萬元加入了一家合作社,一年可分紅4000元。黃梓新所說的玩具廠,就是位于縣扶貧產業園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聯志億套玩具生產項目,離石橋集中安置小區只有幾百米,目前廠房建設等已經完成,不久即將投產,可提供約3000個就業崗位,每人月工資2600元—4700元,幫助安置小區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扶貧辦主任蔣家柏說,廣西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做好脫貧攻堅路線圖設計,下“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把精準貫穿于識貧、扶貧、脫貧全過程,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
為確保脫貧質量,廣西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建立了督查暗訪、協調和通報“三項制度”。2016年7月開始,廣西成立2個脫貧攻堅督查組,每周不打招呼、定期開展督查暗訪,并進行“紅黑榜”通報。兩年多來,數十個單位和縣(市、區)被“黑榜”通報。
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6年廣西111萬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人數排全國第一位;2017年,廣西減少貧困人口9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7.9%下降到5.7%。在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成效考核中,廣西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8個“綜合評價好”的省區之一。
產業扶貧“換窮業” 易地搬遷“挪窮窩”
產業扶貧是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的根本手段。自治區扶貧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楊宏博說:“目前全區貧困戶中產業覆蓋率為75%,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全覆蓋,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在位于中越邊境的廣西龍州縣水口鎮共和村那板屯,每天早上8點多,貧困戶農祖明開著摩托三輪車到水口互市貿易區拉貨,一天多則能掙160元-200元,少則收入70元-80元。
農祖明2015年開始做邊貿生意,他愛人第二年也加入進來。靠參與邊貿,他家去年收入四五萬元。目前脫貧的農祖明已成為村屯致富帶頭人。
崇左市委常委、龍州縣委書記秦昆說,目前全縣2萬多人從事邊境貿易,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四分之一,邊貿扶貧有效助力邊民脫貧致富。
針對“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的地區,廣西堅持搬遷與發展并重,著力加強產業配套和就業安置。在貴港市港北區移民安置小區“老鄉家園”,記者看到幾棟嶄新的樓房,還配套建設“扶貧車間”,并將13.6畝菜地劃分為290份“微田園”給移民搬遷貧困戶種菜,解決他們的“菜籃子”問題。來自港北區奇石鄉的51歲貧困戶曾鳳麗說:“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業,熟練后一天能織上百雙手套,差不多掙50塊錢。”
貴港市港北區水庫移民工作管理局局長陸色燕說:“移民搬遷后,還解決貧困戶就業和吃菜等問題,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粵桂扶貧協作成效明顯
同飲珠江水,兩廣一家親。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粵桂攜手前行,堪稱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
廣東江門市對口幫扶廣西龍州縣,為龍州北部灣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提供1000萬元援助款,資助貧困戶從公司購買食用菌棒、建立專業合作社。公司副總經理陳元鵬說,公司目前有240多名員工,其中近一半是當地貧困戶,從事食用菌生產、銀耳種植和后續深加工等。來自下凍鎮春秀村的貧困戶蒙彩桃說,公司離家只有5公里,現在每月收入3200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2017年,廣東省新增江門、肇慶、湛江、茂名4市所轄縣(區)幫扶廣西1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片區縣),實現對廣西3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片區縣)結對幫扶全覆蓋。
楊宏博表示,2017年以來,廣西與廣東企業簽約合作的項目累計達1793個,總投資額3942.9億元,累計到位資金3873.3億元。同時,粵桂勞務協作已實現精準對接。據統計,廣東吸納廣西勞務人員超過450萬人次,有組織地從貧困縣吸納勞動力超過15萬人次,務工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