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網首頁新聞時政高層人事社會國際軍事獨家圖片
中國網新聞中心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蘇州:熔古鑄今的“奇跡”之城

發布時間:2018-10-12 14:19:45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薛海燕 蔣波

       一直被稱為大上海后花園的“小蘇州”,以占全國0.09%的土地面積和0.7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的地區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值占全國的比重達7.7%,居全國城市第四位。

從“蘇南模式”到“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再到“園區經驗”,一路走來,蘇州這座熔古鑄今的“奇跡”之城,用40年時間完成了由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到現代化大都市的變遷。

2017年5月9日無人機拍攝的蘇州工業園區夜景。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敢為人先——

鄉鎮工業異軍突起

蘇州的改革開放之路,始自鄉鎮工業。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蘇州大地上率先登場的是由一群“泥腿子”興辦的一批社辦企業、隊辦企業,并以其“離土不離鄉”的運作模式吸納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迅速解決溫飽的同時也擁有了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

1976年,常熟白茆鎮,24歲的村民高德康靠著從父親那兒學來的裁縫手藝,帶著11個農民,成立了一個小小的縫紉組。42年后,當初只有8臺家用縫紉機和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的縫紉組,變成了知名品牌“波士登”,產品遠銷美國、法國、意大利等7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消費者超過2億人次。

1988年,昆山陸家鎮,向教師集資18萬元成立的校辦工廠因產品大量積壓瀕臨倒閉。在校辦工廠的員工會上,宋鄭還在一塊黑板上寫了一行字:“我是第一,因為我可以是第一。”今天,好孩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兒童用品公司及中國最大的母嬰產品分銷和零售平臺。

1991年,吳江七都鎮,年輕的轉業軍人崔根良臨危受命,要把一個瀕臨倒閉的鎮辦農機廠起死回生,亨通集團由此發軔。如今,亨通集團也已成長為服務于光纖光網、電力電網、金融和大數據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新型企業集團。

就這樣,“小蘇州”在“走千山萬水、訪千家萬戶、道千言萬語、吃千辛萬苦”的“四千四萬”精神中迅速發展壯大,把“鄉土蘇州”推上了一條強筋壯骨的工業化發展之路。當改革開放邁過第一個十年,鄉鎮企業創造了蘇州60%的GDP、70%的財政收入和80%的就業崗位,一大批欣欣向榮的小城鎮在蘇州拔地而起。在鄉鎮企業的大力推動下,1990年,蘇州的GDP邁上了200億元的臺階,比1980年的41億元增長了4倍,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工業化初具形態,穩居江蘇第一經濟大市。

搶抓機遇——

園區經濟成特色

1992年1月,56歲的秦振華破格擔任張家港市委書記。上任后,他提出兩句話:一句話是“三超一爭”,即“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建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另一句話就是后來叫響全國的“張家港精神”。

當年,張家港全市財政收入2.25億元,可用財力8000萬元,除了用于農田水利、修橋補路、學校建設等公共事業的5000萬元,還剩3000萬元發工資。

秦振華帶領全市干部群眾一門心思艱苦創業,在昔日的窮沙灘,上演了一幕幕“第一”大劇。1992年,國家要在江蘇省建一個內河港型保稅區,對于張家港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機遇。但省內南京港、鎮江港、南通港的條件都優于張家港。“我們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上!先下手為強!”只用6個月時間,張家港就完成了區內“五通一平”。10月16日,國務院批準張家港建保稅區。

此后,張家港又建設了全國第一條步行街,創下了28個“全國第一”。全市上下大力度招商引資,韓國浦項、美國陶氏等120多個大項目紛至沓來,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大公司紛紛落戶張家港。

在“順境中自加壓力,逆境下負重奮進”的張家港精神的激勵下,1994年,張家港在經濟總量、入庫稅收、外貿出口、外資引進等方面均在蘇州各縣市中領先,成功實現了“三超一爭”的目標。

上世紀90年代,蘇州抓住了國際產能轉移的發展機遇,實現了國際產業資本在當地的集中投資,經濟全球化紅利在蘇州集中釋放。在張家港的示范效應下,蘇州一口氣建了15個開發區,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10個,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00家落戶開發區。

創新引領——

從數量擴張轉向高質量提升

2011年,蘇州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六,成為當之無愧的經濟大市。

但是,內外兩方面的壓力卻讓蘇州高興不起來。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加大,蘇州經濟結構中外資一枝獨大,加工制造業附加值偏低。同時,“魚米之鄉”“江南煙雨”的生態系統正遭遇工業化、城市化加快進程的沖擊。

面對現實,蘇州要盡快實現從數量擴張向高質量提升的轉變。創新成為這一階段的關鍵。蘇州面向全市發出“動員令”,全面鋪開創新引領、開放提升、城鄉一體、人才強市、民生優先、可持續發展6大戰略,全面打響“三區三城”建設攻堅戰,謀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

“當今是一個顛覆性創新的時代。我們既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也要保持對未知領域創新的敬畏和研究,矢志不渝地推進創新變革,迎接嶄新時代。”崔根良說。 在崔根良看來,對實體經濟而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制造業而言,堅守不是守舊,而要在堅守中不斷創新。

有著“蠶鄉”美譽的吳江震澤鎮,在鼎盛時期貢獻了全國生絲出口總量的十五分之一。然而,隨著“東桑西移”和城鎮化建設,生機勃勃的連片桑林已成為回憶。去年11月份,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與震澤鎮政府合力打造了太湖雪蠶桑園,計劃恢復2000多畝桑林,吸引周邊蠶農重興舊業。變以前散養模式為“訂單農業”,采取“政府+公司+農戶”的模式提升行業的活力。據統計,今年震澤春蠶共發蠶種1423張,收獲了60多噸優質蠶繭,被本地100多家絲綢企業搶購一空。

蘇州用發展事實證明,創新發展的道路是正確的。2017年,蘇州實現GDP1.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同時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持續得到優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3%,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3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7.8%。

就這樣,蘇州帶著江南水鄉的鮮明印記,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創新發展,在經濟國際化和城市現代化的大道上闊步前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海燕 蔣 波)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李高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