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在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青島的城市地位發生過多次變化:從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1986年成為計劃單列市到十八大以來獲批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青島始終走在改革開放前列,“海洋、開放、創新”,這些特質已經作為基因融入血脈,并伴隨著青島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歲月。
今年初,《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復,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作為山東省經濟的龍頭,青島在這場轉型升級的大戰役中責無旁貸。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國際海洋名城,這是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金鑰匙。”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張江汀說。立足優勢、瞄準重點,以點帶面、加快突破,青島要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舊動能轉換之路。
打造新體系
26年,從8公里到20.9平方公里,青島嶗山區株洲路的發展是立體的。
“1992年高科園落戶嶗山區中韓鎮之前,株洲路還是一條鄉間土路。當時青島決定實施東部開發,應運而生的高科園擔負起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青島新市區的雙重使命。”時任青島高科園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的劉世光說,8公里長的株洲路是高科園第一條東西主干道。國內外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大項目相繼在青島高科園落戶,成為青島經濟起飛的強勁助推器。
歷經20多年的變遷,高科園的先發優勢逐漸消失。“從2012年開始,高科園發展增速放緩,暴露出產業組織凌亂、產業鏈不完整等系統問題。株洲路片區約160家占地企業中,有20余家企業停產,10余家企業連續多年虧損。”嶗山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呂良寶說。
要持續健康發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2015年,嶗山區組建科技創新委員會,出臺《株洲路片區產業升級和城市更新的意見》,集聚創新要素,以打造完整產業鏈為抓手,全力推進株洲路片區新舊動能轉換工作。
從引進歌爾科技開始,圍繞虛擬現實全產業鏈的打造,嶗山區先后引進北航青島研究院等57家虛擬現實研發機構和企業。中國虛擬現實與可視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于文江介紹:“目前嶗山區聚集了國內70%的虛擬現實頂尖科研機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虛擬現實產業之都。”
受益于新的經濟發展生態,株洲路片區快速成長。2017年共升級改造29個項目,總規劃面積437萬平方米,引進高新企業1000余家,戰略新興產業項目90個;完成技術交易額29億元,居青島市首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4件,居山東省首位。
拓展新空間
李滄區是青島北部一個老工業區,原來聚集了一大批重化工企業。實施老企業搬遷后,直接將全區的GDP搬走了近三分之一,這讓GDP本來就全市倒數第一的李滄區雪上加霜。
老企業搬走了,經濟發展急需轉型升級,但是做什么怎么做成為讓人頭疼的難題。“要改變現狀,必須打破常規‘絕地反擊’,通過高端人才帶動區域發展。”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說。
2016年6月,李滄區啟動青島國際院士港項目。財政并不寬裕卻為吸引院士開出了優厚待遇:給每位院士最高1億元的項目資助、最高1200萬元的生活補助,一位院士配一棟多層小樓免費使用5年,連同配套的人才公寓、居住落戶、融資服務等優惠政策傾囊而出。
破釜沉舟,“院士集聚”成為李滄區新舊動能轉換的優質樣本:截至今年8月,青島國際院士港已經簽約108名國內外院士,已有9個院士項目產出32種產品,預計到年底,累計實現院士項目落地3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稅收10億元。
激發新活力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沖擊下,傳統產業面臨著巨大轉型壓力。采用新技術、開辟新模式,成為青島傳統骨干企業的共同選擇:海爾打造的空調互聯工廠,可以進行精準、高效、大規模定制生產,擁有8項引領全球的核心技術;海信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接入網光模塊產品規模已實現全球第一,國內占有率達50%以上;始建于1903年的青島啤酒,通過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三個變革,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
傳統產業鳳凰涅槃,新興智能制造業積極探索做大做強之路。2017年,青島提出實施“雙百千”行動,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引導更多行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百億元、千億元級規模,推動“青島制造”加速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躍升。經過新一輪的創新發展,中車四方、特銳德、明月海藻、紅領集團、軟控股份“新五朵金花”脫穎而出,青島“品牌之都”的招牌更加熠熠生輝。
2016年,青島GDP突破萬億元大關,成為我國北方第3個進入“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今年6月,上合青島峰會成功舉辦,獨特的城市魅力、蓬勃的發展活力、有序的社會治理、文明的社會風尚,青島乘著峰會的東風,驚艷世界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