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高速公路是什么?在20世紀70年代,國內少有人能準確地描述出它的概念。1978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不足90萬公里,二級以上公路僅有1萬公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鎮村不通公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公路里程發展到477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達到13.6萬公里;全國99%的建制村已經通了公路。
公路從標準低、質量差到探索高速公路建設
1978年,我國公路總里程只有89萬公里,高等級路、瀝青路和大江大河上的橋都很少,公路標準低、質量差。當時,世界上已有約50個國家有高速公路,而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還沒有起步。
改革開放之初,很多地方公路運輸不暢,嚴重影響了物資運輸。一些干線公路雖然鋪上了渣油路面,但因標準低,平均行車時速只有30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時乘車出行的真實寫照。
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處長田林回憶,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內只有國道和省道,經常可以看到馬車、牛車、非機動車和少數機動車混行的場景。
這種“窘境”,還體現在壓船壓港等多個方面。大中城市入口道路狹窄,車輛進出困難,造成了進出口擁堵嚴重;連接沿海主要對外貿易港口的公路標準低,加劇了壓船壓港。
30多年的探索,凝結成了一部高速公路創新史。
1984年,當時的交通部利用向世界銀行貸款的契機,學習、引進菲迪克條款來實施工程管理。當時的交通部公路局設立了“世界銀行項目貸款辦公室”負責貸款、協調和管理,還邀請國外工程咨詢公司做顧問,幫助按照國際標準編制標書,從而進行招投標工作與推行監理制度。
1988年10月,我國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一種對速度的新概念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
1997年,哈爾濱至大慶二級汽車專用公路擴建成高速公路項目正式啟動,成為黑龍江省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技術手段和現在沒法比,全靠人工拿著皮尺、花桿,每50米測量一次。”曾參與該項目設計的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副院長劉國峰回憶。
1997年,廣深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改變了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之間“路程長、常堵車、耗時多”的交通狀況。通車20多年來,廣深高速公路一直被譽為“中國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和“珠三角黃金通道”。
企業因“路”而興
沈大高速公路,乘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應運而生。1990年,沈大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成為當時中國大陸通車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被譽為“神州第一路”。
沈大高速公路是一條車流量跨越式發展的高速公路。從開通初期全線日均流量3300臺次,現如今日均流量12.5萬臺次,車流量呈幾何倍數增長。當時,沈大高速公路還是遼寧省唯一的高速公路,而現在,沈大高速已經融入了鶴崗-大連高速、沈陽-海口高速等交通大動脈。
遼寧省高速公路公司大連收費站站長馮迎春從1988年進入收費站工作,多年來目睹了這條高速公路的變化。“當時剛開通時,大連收費站每天通行車輛3000多臺次,現在日常約7萬臺次,節假日最高達每天13萬臺次。剛開通時基本都是貨車和公務車,現在私家車的比例越來越高。”他說。
依托遼寧高速,鞍鋼汽運公司實現了企業轉型發展。由于沈大高速路況佳、交通設施完備,使得鞍山到營口的集疏港運輸可以由每日一個往返變為兩個往返,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同時大幅降低了燃油、輪胎等消耗和事故頻率。
鞍鋼汽運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實踐證明,中等距離公路運輸優勢十分明顯,在每年為鞍鋼節約物流成本1.1億元的前提下,鞍鋼汽運公司也實現了大發展,企業因“路”而興,跨界經營,2017年的銷售收入已是2001年的20.5倍。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
在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科研人員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術替代圖紙、量尺,實現設計技術的升級。如今,帶上VR眼鏡,人們就如同身臨其境般“走”在設計好的公路上。
作為交通運輸部首批綠色公路建設典型示范工程項目,廣吉高速通過建立一套綠色公路制度和標準規范體系,科學統籌推進綠色公路示范項目建設。
廣吉高速項目辦負責人介紹,由于施工過程中采用了一種全新的全環保型攪拌設備,可將噪音降低至70分貝以下。通過強力收集裝置,把生產過程中的瀝青煙氣進行集中處理,經靜電除油、堿性水霧噴淋、活性炭過濾三級環保處理,達到國家環保要求后再外排。
廣吉高速路面采用橡膠粉改性瀝青攤鋪,既解決了廢舊輪胎帶來的黑色污染,又提高了瀝青路面性能。橡膠粉改性瀝青路面可延長路面使用壽命、降低養護成本,在全壽命周期內經濟效益優于普通瀝青路面。據專家估算,廣吉高速近70公里橡膠粉改性瀝青路面,至少可消耗12萬條報廢輪胎。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不斷完善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農村公路三大路網體系,公路實現了從線到網、從慢到快到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