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女性”開設“喜迎婦女十二大”系列專欄,全媒體呈現五年來山東女性與時代同行、創業創新、昂揚進取、建功立業的精神風貌和各級婦聯組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立足基層、服務婦女,強“三性”去“四化”、奮力推進婦聯組織改革創新取得的豐碩成果。
山東代表·林燕
她在幾百起案件的破獲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的理智冷靜、思維縝密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女性“情緒化、缺乏邏輯”的偏見。
“只要給我定不了罪,我出去就殺你全家!”審訊過程中,窮兇極惡的犯罪嫌疑人這樣威脅道。
負責審訊的女警官不為所動。她正義凜然地與犯罪嫌疑人對視。終于,邪不壓正,對方敗下陣來,移開了視線,老老實實交代了犯罪經過。
這位連“殺人犯”都能鎮住的女警官,就是林燕。
大多數聽到這個故事的人,都以為那是一位聲色俱厲的女中豪杰。但其實,現實中的林燕,說起話來柔聲細語,愛笑且幽默,讓人很難將她跟故事里那個與犯人對峙的形象聯系起來。她所從事的測謊專業是一個難度很高的項目——全國7位國家級測謊專家當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從小女孩到“林警官”
林燕的成長,主要受兩位女性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她的母親。
小時候的林燕,住在公安宿舍大院。父親是一名警察,陪伴家人的時間不多。尤其過節,幾乎永遠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很少在家。母親沒有絲毫抱怨,別人家的爸爸如果不回家吃飯,是要跟家屬請假的,但林燕家不用,媽媽永遠無條件地支持爸爸。
林燕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沒有哪些事是女孩子不能做的。”林燕家姊妹兩個,她是老大,從小家里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媽媽帶著她們做。媽媽對警察工作的支持、教育女孩自立的理念,深深影響了林燕。
后來工作,孩子幾乎都是母親在帶,家務幾乎都是母親在做。母親未曾抱怨過半句,她告訴林燕:全力干好工作就行。
1996年,林燕如愿當上了警察。親戚們很高興,親戚眼中的“女警”,待遇好、風光,還不像男警察那樣辛苦,是性價比極高的“金飯碗”。
但林燕卻不想“混日子”。省里要培養一批文檢員,林燕馬上報名。在這里,她遇到了另一位對她的人生影響巨大的女性:文檢室主任石沫。跟“軟妹子”林燕不同,石沫干練果決,做事條理清晰,作為林燕第一專業的老師,石沫的工作風格深深影響了林燕。
石沫與林燕(右一)
“女神探”也曾退縮過
作為女性,家庭與事業的平衡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開始測謊之后,同事見林燕整日早出晚歸,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你一個女同志,工作干嘛那么拼?差不多就行了,別耽誤了家庭孩子,那才是‘正事’。”但林燕并不這樣認為。教育下一代,父母也應做榜樣。父親就是她的榜樣。
閑言碎語多了,林燕也不是沒有退縮過。為了堅定信念,林燕十分認真地請教過不止一個人,甚至外國專家來講課的時候,她都“傻乎乎地”專門跑去問過。“老外”說:沒有研究數據表明,男性測謊員和女性測荒員有什么區別。
國內的專家則說得比較接地氣,很多國內的大腕專家,尤其是實戰派的專家都對林燕說,女性干這個工作其實是有優勢的,因為這個專業主要跟人打交道,無論被測人是男性還是女性,女性測謊員都更容易讓對方接受——測謊不是要征服對方,一定要讓對方接受你。不接受你、打不開心扉,測謊就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
于是林燕就特別有勁頭了,“因為專家都是這么說的嘛,女性就是可以做的,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我必須做得更好。”
成為“專家”的路,艱辛且漫長
想象中,測謊就像電視劇中那樣,有個設備,人坐在上面,一測就準。真正進了這一行,林燕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那么簡單。測謊儀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那時國內的測謊專業還沒有形成體系,大家都是摸索著干。林燕他們就找來美劇《lie to me》(《別對我說謊》)一遍一遍地看,電視劇的劇情倒是跌宕起伏,演到實戰的時候,卻一帶而過,核心的東西沒有呈現出來,把他們急得不輕。于是大量查閱外國文獻。這期間,林燕團隊逐漸摸索形成了“微反應”這一概念。這是人在受到刺激后的本能反映,與多導測謊儀的原理一致。
他們把測謊時的錄像、儀器數據采集下來,反復對比。過程說出來只有幾個字,具體干下來繁瑣又枯燥,而且十分漫長。
開頭幾年走了一些彎路,但經過努力,終于將微表情、微動作、眼動、瞳孔、體溫等等各種指標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微反應”體系。這個體系國外有研究,但都是封鎖的;國內雖有單項研究,但這么全面、系統的,是首例。
在每個案子中應用,在每次實戰中研究,一路走來,已經五年多了。
現在,他們有兩套測試系統相配套,相印證。一套是多導測試儀,一套是微反應測試。微反應測試是非物理接觸式測謊。就是不用給被測人佩戴設備即可測謊。
“讀心女神探”屢建奇功
林燕團隊的微反應測試技術應用于實戰,屢建奇功。
在一起特殊物質投毒案中,初步審查,所有人都覺得不會是當前的犯罪嫌疑人所為,因為他的學歷不足以支持他認識并使用案件中的特殊物質,并且這個人比較落伍,家里沒有上網,手機也是老人機。甚至在接受審訊的時候,這個人還翹著二郎腿,狀態十分放松。
但是林燕在審訊中發現,犯罪嫌疑人在談到最先發病的兩個同事時,神情不對。于是她就問:“大家都中毒了,那么這個作案人是要自殺咯?”犯罪嫌疑人瞬間臉就成了紫紅色。
這種反應證明了犯罪嫌疑人有問題。林燕馬上調整了審訊思路,步步緊逼,犯罪嫌疑人露出多處破綻。通過微反應測試,林燕成功找出他投毒的真正目標,解決了此案審查中最困難的問題——犯罪動機問題,為案件的成功審查找到了突破口。
一起滅門案中,現場發現了兩種鞋底花紋不同的血足跡。同時,犯罪嫌疑人也供述,他只是從犯,真正動手殺人的是另外一個主犯。經過排查,怎么也找不到那個“主犯”。案件陷入僵局。林燕經過測試,非常明確地確定,只有一個人作案。她跟同事一起,用心理戰審訊,最終嫌疑人認罪伏法,承認兩種血足跡是自己偽造的。案件終于告破。
還有一起“綁架殺人焚尸揚灰案”,犯罪分子拒不交待殺人焚尸滅跡事實。找她測試時,案件已經過去三年了,嫌疑人也已經離開案發地三年了,找到拋灑的骨灰幾乎沒有太大可能。林燕她們創造性地將三維街景地圖引入了測謊,根據犯罪嫌疑人觀看街景時的反應、當地環境的實際變化,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將拋撒骨灰的地點精確定位于距離案發現場20公里外的一條寬2米的路邊溝內,并成功找到了物證。大家認為她簡直是神了!此案的測試方式也是業內的一項重大創新,極為震撼。
神奇的“測謊技術”
就是這樣,林燕在測謊時從來不是簡單地戴上儀器,按照流程操作就完了,而是從方方面面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整體的考量、多導測試,圍繞案件進行全面的推理。她在設計問題時,特別注重題目與題目之間的互相驗證、邏輯關系,盡量將案子需要的所有方面都測試到,再進行綜合分析,為案子的成功偵破起到了強大的助攻作用。
這些案件的破獲,全都離不開明察秋毫、洞若觀火的能力。林燕的理智冷靜、敏銳觀察、思維縝密,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女性“情緒化、缺乏邏輯”的偏見。她對被測人情緒和情感的細膩準確的解讀能力,恰恰是她能夠勝人一籌的關鍵利器。
十幾年過去,林燕主測案件613起,測試1280余人次,發揮直接作用破案的265起。林燕覺得這些都她身為一名人民警察所應該做的。相比較而言,她在各種領獎臺上見到過各種各樣的先進人物,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向她們學習。她說,各行各業都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人,或許工作不一樣沒有什么可比性,但精神品質卻是一樣的:不肯認輸,努力工作,不去想那些功利的東西。做到這些,你會發現周圍的人好像都愿意幫助自己了,無形之中就有各種各樣的力量讓自己一步一步變得更強大。
所以,“先進人物”的事跡并非只能仰望,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每一份付出都一定會有收獲,最重要的,一是要努力,二是要相信自己,三是要堅持下來。只要做到這些,什么工作都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