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全國首個環保法庭,制定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尋求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支撐、優化供給結構以適宜生態文明建設……多年來,貴陽先行先試,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探索,繪就了一幅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的動人畫卷。
論壇成跨界合作橋梁
隨著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保護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
貴陽市2008年開始謀劃舉辦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并在2009年到2012年連續舉辦了4屆。2013年1月,貴陽會議升格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成為國內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
論壇每年的主題都緊扣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實際。2013年以來,論壇以“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為核心關鍵詞,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主張”。論壇達成的成果——《貴陽共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強針對性、操作性的意見建議,為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的生態文明實踐作出了積極貢獻。
經過10年發展,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已經發展成為政府、企業、專家、學者等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探索和經驗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跨國界合作的重要橋梁,交流各方經驗和信息、總結各類實踐和典型案例、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用。
對紅線行為“零容忍”
2007年,貴陽市組建全國首個環保法庭、環保審判庭,明確受理國家機關、環保組織乃至志愿者個人作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013年,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態保護審判庭、市人民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市公安局生態保護分局集中掛牌,貴陽市在全國率先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司法體系。
2009年,貴陽市制定《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區域限批制度、監督員制度、超時默認制度等內容,首次被寫進地方性法規。2013年,《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出爐,進一步筑牢了生態保護的法制屏障。
堅守環保紅線,貴陽態度堅決,敢于說“不”。凡是不符合生態文明導向的項目不能上,凡是不符合環境保護的項目不能上,凡是不符合節能減排的項目不能上;國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不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不批,對污染嚴重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排放不達標項目不批,不符合功能區要求、沒有總量指標的項目不批,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處于緩沖區和敏感區的項目不批。
“三個凡是、四個不批”,成為貴陽經濟發展必須遵守的原則,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近幾年,貴陽市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資項目涉及金額都在300億元以上,所有項目需通過專家庫評審投票。僅2017年,全市辦理的各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手續就達到1064個,涉及總投資金額2235.04億元。
“十二五”期間,貴陽市森林覆蓋率從42.3%提高到45.5%,2016年達到了46.5%,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空氣質量優良率從2013年開始,以每年近10%的速度攀升,位居全國重點監測城市前列。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
環保經濟成發展主力
就在幾年前,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大洪村還是典型的貧困村,村民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回鄉務農,導致2000余畝土地撂荒。
2015年,石硐鎮引進公司入駐中壩、大洪兩村,發展精品獼猴桃水果產業。2017年,不算土地入股分紅,中壩、大洪兩村獼猴桃水果產業園區就共用工65600次,發放務工工資720萬元,促進農民年人均增收1.92萬元。
昔日千畝土地成荒土,今朝觀念一轉土生金。中壩村、大洪村的變化,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多年來,貴陽以思路換出路,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以主導產業為引領,帶動全市產業發展,實現了生態與發展、富裕與美麗的雙贏。
2013年以來,貴陽緊緊抓住與北京中關村全面合作,以及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落戶貴州的重要機遇,把大數據作為推動經濟提質轉型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圍繞大數據產業核心、關聯、衍生三大業態,全面發展數據中心、呼叫中心、軟件與服務外包、端產品制造等,打造大數據全產業鏈。
2017年,貴陽大數據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800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1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和20%,占全省的比重分別超過50%和70%。大數據正逐步成為貴陽后發趕超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