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1月6日電 題:吉林集安:邊陲“綠色明珠”為何如此閃亮?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自然稟賦,讓位于吉林南部鴨綠江畔的集安市有了“東北小江南”的美稱。從最初不知該如何用好綠色生態資源,到如今從綠水青山中“挖”出了“金山銀山”,集安的綠色發展之路,讓這顆邊陲“綠色明珠”愈加閃亮。
這是集安市全景(拼接照片,2016年8月11日攝)。 新華社發
守護綠色家園 保住生態根基
集安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2.16%,大氣環境質量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年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過330天……如此優越的自然資源如何變成真金白銀,集安人經歷了思想上的轉變。
曾經,一些人簡單粗暴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集安的山地資源適合人參種植,但傳統的種植方式需要毀壞森林。人參種出來了,卻給森林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在集安豐富的水系中,非法采砂、非法排污一度也成了碧水清波最大的威脅。
這是康美新開河(吉林)藥業有限公司人參種植基地內的人參(2012年7月28日攝)。新華社發
“保護綠水青山,必須讓破壞者無利可圖、無路可走。”集安市市長楊文慧說,當地從2013年起逐步加大對毀林種參、非法采砂、違法排污等行為的打擊力度,查處了4000多起相關案件,污染和破壞的勢頭被遏制住了。
農村環境臟亂差、農村垃圾和污水處理不暢等問題也曾困擾著集安。然而記者在集安的鄉村走訪時看到,如今這里的村屯環境十分整潔,垃圾、污水等已難見蹤影。集安市農業和畜牧業局局長宋厚祥說,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轉變,是因為當地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下了不少功夫。
據介紹,集安近年來通過政府出資、公司運作的方式對鄉鎮農村生活垃圾進行統一分類、清掃和無害化處理,還建立了規范化運作的村鎮保潔體系。在每家每戶,美麗庭院建設如火如荼,全市已有60%以上的農戶達到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的標準。
守護住自然資源,創造出美好環境,集安的干凈、清爽讓市民和游客交口稱贊。在集安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39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1%,穿城而過的“小橋流水”景觀,與鴨綠江等水系共同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獨特景致。
這是集安市鴨江谷酒莊葡萄種植基地(2015年8月20日攝)。新華社發
堅持友好開發 挖掘綠色效益
集安不僅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是一個“聚寶盆”。人參、葡萄、五味子、蜂產品等物產成為集安發展綠色產業的根基。
作為吉林人參主產區之一,集安的人參素有“國參”的美譽,在古代曾被奉為皇家貢品。如今,集安發展起完善的人參產業,讓人參產品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康美新開河公司的產品展廳內,數百種人參產品琳瑯滿目。據公司副總經理張志東介紹,該企業已經開發出300余種人參產品,超微參粉膠囊、人參靈芝魚膠口服液等新產品受到市場歡迎。
在康美新開河(吉林)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在洗人參(10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胥舒驁 攝
集安市特產局副局長張玉棟說,目前集安已開發出人參醫藥、食品和保健品、化妝品3大領域618種產品,實現了人參根、莖、葉、花、果的全株利用。
人參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可利用的山地資源卻十分有限。為了不破壞生態環境,集安市聯合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非林地栽參技術科研攻關,在經過改良的平地上種出了品質優良的人參,這一“環境友好型”的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存在多年的“伐林種參”方式。
如今,集安在堅持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綠色資源,全市有人參加工企業126戶,葡萄加工企業20戶,五味子、蜂蜜、山野菜、食用菌等食品加工企業60戶,特產總產值達到65億元,人參、冰葡萄酒、蜂蜜等產品不僅成為游客必選的伴手禮,還遠銷海內外。
共享綠色成果 勾畫多贏藍圖
“家里三間客房住了24個人,沙發上也住滿了人,我和老伴兒都睡到后院去了,7天純收入1萬多元。”集安市太王鎮錢灣村民宿經營者馬貴生回憶起“十一”黃金周期間賓客盈門的場景時難掩喜悅。他告訴記者,現在來集安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他家的民宿常常是一房難求。
集安市旅游局副局長王芳介紹說,為了把綠色資源變成人人受益的產業資源,集安深度布局全域旅游,開發了五女峰、高句麗遺跡等12大景區、200余個景點,并圍繞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民宿區10處、經營者近300戶。2017年,集安的鄉村民宿共接待游客1.5萬人次,收入160余萬元,戶均增收5300余元。“民宿行業的發展,既讓農民富了口袋,又避免了酒店開發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王芳說。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集安引領城鄉居民全民參與旅游,全市有70%以上的鄉鎮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飯”,旅游從業人員達1.2萬人,間接帶動6萬人從事旅游相關產業,全市農民收入的27%來源于旅游業。
在集安市太王鎮錢灣村,民宿經營者孫繼春在整理房間(10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胥舒驁 攝
生態優良、綠色宜居的集安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集安人孫繼春曾是一名“北漂”,去年,她辭去了北京的工作,賣掉了房子,回到集安投資200多萬元開起了鄉村民宿。“家鄉有親人、有美景,還有賺錢的機會,我沒有理由不回來創業。”孫繼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