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在碧波浩渺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讓天塹變通途,向世界昭示著“中國制造”的力量;而等候在大橋終點帶領旅客暢游澳門的比亞迪純電動巴士,同樣在用實力擦亮“中國制造”的名片。
從創立之初僅有20多人的小工廠,到如今產品遍布全球6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城市,比亞迪隨改革開放而生,伴改革大潮而長,已經成長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軍型民族企業,奮力書寫著改革開放進程中先進制造業領域宏偉而精彩的中國故事。
1995年,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深圳正春潮涌動,吸引了許多有夢想和抱負的年輕人。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的王傳福也毅然辭職來到深圳。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就沒有比亞迪”。比亞迪公司創始人王傳福認為,改革開放帶來了市場化的經濟,也帶來了公平的市場競爭舞臺,而競爭帶來的則是強大的推動力,推動著企業不斷創新。
“深圳就是因為這種競爭才有創新。市場的主體是公平的、公正的,讓各路精英、各路群體進來充分競爭、充分創新,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精髓。”王傳福說。
從一開始的手機電池,到涵蓋原材料、研發、設計、制造、應用以及回收的全產業鏈布局,到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多個領域的自主研發,再到新型固態電池這一前沿技術布局,比亞迪在20多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電子、汽車、新能源和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5年至2017年,比亞迪已連續3年斬獲全球新能源汽車年度銷量冠軍,并在今年1到6月仍保持全球第一。
不久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一份由40個國家的學者聯合完成的《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意在警示全球升溫范圍必須控制在1.5℃以內。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和氣候問題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發展新能源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共識。
然而,早在十多年前,電動車還尚未進入大眾視野之時,比亞迪卻通過對電池成本趨勢的論證和預測,意識到能源革命這一未來方向,利用自身電池制造、電機電控的核心技術優勢,果斷回應了這一時代需求做出戰略決策,主動將賽道轉換到了新能源領域,創造出新勢能。
2008年,比亞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并在此后全面布局了包括私家車、城市公交、出租車、城市建筑物流、環衛車、倉儲、機場、港口專用車在內的綠色交通體系。2016年,比亞迪推出歷時5年、投入50億元、由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打造的100%自主知識產權跨座式單軌——云軌。
在深圳這座最早推廣應用純電動公交車及出租車的城市,近年來空氣質量不斷提升,2017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8微克,是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深圳藍”已成為每個深圳人心中的驕傲。
在英國,截至7月,比亞迪已占據英國純電動大巴市場5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倫敦,這一數值更是超過80%。8月23日,倫敦再次下單37臺雙層大巴,成為比亞迪的回頭客。“區別于其他廠商,比亞迪圍繞電池來造大巴,這一品質保證是我們很看重的。”倫敦前交通局長萊昂·丹尼爾斯說。
如今,在荷蘭、丹麥、日本、土耳其、巴西、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韓國、挪威等國家的城市街頭,都能看到比亞迪電動大巴的蹤影。
瞄準未來,比亞迪抓住了行業洗牌的機遇,不僅用技術實力讓足跡遍布全球,也讓人們對新能源未來充滿信心——在2017年的世界大巴展會上(Bus world),不同于幾年前的不以為然,幾乎所有大巴廠商都展出了電動大巴;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車電動化速度明顯加快,比亞迪的銷售量比去年增長超過1倍。
“企業要在解決社會問題和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發展自己,而比亞迪的夢想則是產業報國。”王傳福說,“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幫助中國的城市化健康發展,真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