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迎來觀展高峰,單日參觀人數突破4萬人。截至18日,累計參觀人數達到19.4萬余人。展覽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模型、冬奧會場館模型等北京元素精彩亮相,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變革。
在北京誕生的多個“第一”
“瞧,這就是前門那兒的大碗茶,兩分錢一碗,喝的人可多了!”剛一走進第四展區“歷史巨變”第一單元的展廳,北京觀眾朱華就被墻上的老照片吸引。1979年在前門大街開業的“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正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個體商店。
“在過去,天橋百貨熱鬧著呢!”不遠處,朱華又找到一幅“老面孔”。1984年7月,北京市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家試行股份制的國營商業企業。同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適當分開,以利潤包干為主要內容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快速發展。作為首批8家試點企業之一,首都鋼鐵公司記錄著國企國資改革的進程。
來到第三單元,朱華很快發現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照片,“相比起其他城市來說,北京在舉辦國際體育大賽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主辦權,北京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既舉辦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城市。而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發布儀式的照片、冬奧會場館冰壇模型也都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
“北京制造”彰顯科技實力
“現在地鐵真是太方便了。”在第五展區“大國氣象”的展廳中,一組有關地鐵的數據讓北京觀眾趙鵬感觸頗深。作為中國最早擁有地鐵的城市,北京的地鐵從1978年的2條線路增長到2017年的22條線路,運營里程從24公里增長到608公里,而這也成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的縮影。
由北京維信諾公司完全自主設計和研制的柔性顯示屏可彎曲、可折疊、易攜帶,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生產柔性顯示屏的國家;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天智航公司、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發的“天璣”第三代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手術的骨科機器人……展覽中,一件件“北京制造”的明星產品,彰顯出北京在高科技領域不斷增強的實力。
在“區域協調發展”單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模型也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作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一核兩翼”的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范圍155平方公里,形成“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布局。
來到“我愛我的家鄉”互動項目前,趙鵬在屏幕上為北京點贊加油。屏幕的右側圖表中,顯示出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65.4元,提高到2017年的62406.34元,而北京市GDP則從1978年的108.84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28000.4億元。
微縮模型留住老北京記憶
“那個小竹車跟我家過去的一模一樣。”“我們之前燒的也是這種蜂窩煤。”展廳中,不少觀眾圍著一個大雜院微縮模型饒有興致地聊起往事。據了解,這組作品是由中國傳媒大學的宋東葵、譚澤恩兩位老師帶領13名學生,歷時3個月時間精心打造而成。
“我們用手工模型還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老北京大雜院內外的面貌,展現平常百姓柴米油鹽、酸甜苦辣的民生故事。”宋東葵表示,“大家在找回記憶的同時,也能看到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