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四川綿陽永貴科技有限公司來說,中央實施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是一個重要機遇。今年公司軍工銷售收入預計占總收入兩成以上,而3年前這個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從目前情況來看,3年后,軍工銷售收入將占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公司副總經理劉濤滿懷信心地說。
在四川綿陽,像永貴公司這樣受益于軍民融合發展的企業還有很多。經過近幾年的探索,這座“軍工科研重鎮”已初步走出了一條在軍民融合中實現創新驅動、在服務國防建設中振興區域經濟的“綿陽路徑”。2017年,綿陽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達78.91%,科技進步綜合指數達68.57%;321家軍民融合企業實現總產值1530億元,占全市工業比重50%以上。
破壁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綿陽是我國唯一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科技城,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等18家國家級科研院所,匯聚了兩院院士28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3萬余名。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蘊藏在軍工科研院所內的技術優勢,相當一部分走不出實驗室。
“綿陽必須充分依靠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在實施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中,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激發活力、釋放潛力、增強動力,促進‘軍轉民’‘民參軍’。”綿陽市委書記劉超說。
圍繞破解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綿陽加快構建軍民融合一體化科研生產體系,創新軍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打通“軍轉民”“民參軍”雙向互動通道。
這里有科技部授予的全國唯一軍民融合技術交易平臺——綿陽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中心通過整合全國各類軍工院所、軍民融合企業、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推動技術、市場和資本“聯姻”,為入駐的軍民融合成果提供遴選、評估、評價、再研發、交易擔保等“一條龍”服務。運營兩年來,中心已促成技術交易超過800項、交易金額近20億元。
這里有全國首家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平臺整合了包含中物院等軍工院所、企業等服務平臺在內的100余家單位,擁有總價值超36億元的3000多臺(套)“高大上”的儀器設備,以及包括多名院士在內的各類專家200多人,形成了涵蓋材料學、應用化學、儀器分析等領域1萬余項指標的檢測能力,為1100家企業提供服務3370多次。
“壁壘”打破,融合深化。“中物院等軍工科研院所需要企業來配套,我們這些身邊的企業不僅愿意配套,也有能力配套。加上有政策、有措施,雙方融合就順利多了。”劉濤告訴記者,近幾年里,永貴公司先后參與了大大小小100多個軍民融合項目。
綿陽科技城管委會副主任胡精介紹說,就全市來看,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院所內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民企參轉”軍民融合“四種模式”。
強產業,建強軍民融合載體
說起綿陽,想起長虹。而說起長虹,很多人只知道它是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其實,長虹另一個身份是老牌軍工企業。通過多年軍民融合探索實踐,如今,長虹公司已發展壯大成為集軍工、消費電子、核心器件研發與制造為一體的綜合型跨國企業集團,201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75.78億元,成為四川省第一大工業企業。
長虹的經歷告訴人們,軍民深度融合,必須以產業作載體。長虹軍民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春燕對記者分析說,優勢民品技術反哺軍工是地方企業參與國防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強軍的主要手段;同時,軍工技術會為民品產業的發展提供競爭力。軍工技術和軍工品質是長虹公司在家電市場區別于其他競爭對手的一項重要競爭優勢。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地處綿陽,匯聚了一大批“兩彈一星”功勛人物,現有兩院院士22名,是綿陽的科技地標。在軍轉民方面起步雖然相對較晚,但近些年步伐迅猛。他們培育的利爾化學公司,是國內最大高效安全農藥生產商,銷量全球第二;久遠銀海開發的社保系統軟件長期占全國90%以上市場……去年,中物院軍轉民企業實現收入超過50億元。
四川藍獅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物院與民營企業雅化集團合資成立的公司,主要研發生產軍用火工產品。雖然雙方合作僅3年時間,但公司目前在該領域已占有一席之地。公司副總經理袁長宏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中物院這樣的科研單位,高端研發人才聚集,但生產管理、市場開拓方面的人才相對欠缺,而企業則研發能力不足,二者一旦結合,就會產生裂變效應。
據介紹,經過多年融合發展,綿陽不僅有了長虹、九洲等軍民融合方面優質的大型企業,還催生了利爾化學、中物儀器、科萊電梯等460余家“軍轉民”“民參軍”企業,產業涵蓋電子信息、航空發動機等300多個專業領域。
目前,綿陽正加快建設科技城集中發展區,打造綿陽軍民融合產業的主要承載地。他們以引進培育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發展現代工業,重點打造的核技術應用產業園、磁性材料產業園、通航產業園等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正成長為綿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新的增長極。
增服務,搭建人才金融支撐平臺
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是衡量創新發展活力的重要指標。在綿陽,只用了兩年時間這一數據就翻了一番,從5000余家增加到1萬余家。
活力源于何處?綿陽科技城管委會軍民融合辦公室副主任崔智勇介紹說,關鍵在于綿陽以改革的精神搭建起了金融、人才等多個軍民融合發展的支撐平臺,解決輕資產、創新型中小企業貸款難、西部地區吸引人才難等制約發展的現實問題。
在融資方面,綿陽籌設了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成果轉化、基礎設施建設等5只基金,成立運營全國首家軍民融合科技銀行和保險支公司,推出“軍工采購貸”“軍工項目貸”等20多個軍民融合金融產品,全市軍民融合貸款超200億元,為軍民融合發展注入“金融活水”。他們在全國率先試點“應收賬款融資”改革,為其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增信”,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慢、貴”的問題,經驗在全國推廣;“科創稅e貸”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緊扣創新型企業的特點,實現對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的全覆蓋;保險機構則創新推出了融資信貸等多領域風險保障產品。軍民融合金融服務體系已現雛形。
綿陽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相繼出臺多個人才引進專項政策,建立年度6000萬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目前,全市大中專院校每年培養軍民融合相關人才3.8萬人。5年來,投入人才發展專項資金2.2億元,撬動各方資金投入156億元,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174人,全市技術人才達23萬,綿陽正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具有較強投資競爭力和創新發展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