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距離省會西寧25公里的互助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土族為主體的自治縣。因土族婦女喜歡身穿代表彩虹色彩的紅、黃、藍、白、黑、紫、綠7色花袖衫,互助又有“彩虹之鄉”的美譽。近年來,互助縣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下,凝心聚力,求真務實,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發展為帶動、生態扶貧為助力、易地搬遷為突破、民生保障為依托,“四策并舉”的特色脫貧之路。
發展產業拔窮根
“尊貴的客人啊,歡迎到土鄉來!吉祥美酒敬您,潔白哈達獻給您!安昭嗦羅羅,安昭嗦羅羅……”聽著優美的歌聲,看著曼妙的舞姿,品嘗醇香的青稞美酒,這是“彩虹之鄉”特有的迎客禮。
“2017年我們村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實現收入835萬元。”威遠鎮小莊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龍說,通過深耕安召舞、土族盤繡等民俗文化資源,20年前他們就開始發展農家樂產業。
集土族民俗歷史、宗教藝術及青稞酒文化為一體的土族故土園景區是互助縣精心打造的5A級景區,景區輻射帶動全縣旅游產業。“今年游客數已超過100萬人次,收入突破3.5億元。”景區負責人高和偉說,如今在土鄉,旅游接待戶達到220余家、從事文化旅游產品加工專業戶超過500家。
“去年種了2畝當歸,收入8000元,今年擴大了10畝,預計收入4萬元。”東溝鄉昝扎村村民李永鵬笑著說。
作為青海省農業大縣,大力發展中藏藥材產業是互助縣重要的產業規劃。2017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6萬畝,產量達3萬噸,總產值達2.5億元,今年種植面積翻倍。
“要脫貧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互助縣縣長安永輝介紹,目前該縣有33家中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初步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鏈條。通過中藏藥材種植產業,參與的貧困戶接近9000戶,人均增收1300元。今年,參與種植的貧困戶達到1萬多戶。
生態扶貧去窮業
“我當生態護林員兩年了,主要工作就是巡山防火、清理垃圾。”王永利是巴扎鄉甘沖溝村的貧困戶,護林員一年15000元的收入讓他脫了貧。
“這就是我們實施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實際效果。”安永輝說,互助縣在強化森林資源管理隊伍的同時,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使無法外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獲得就業和脫貧機會,特別是為因地理條件受限、交通不便、自身無增收技能、貧困程度深的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目前全縣共有生態護林員1011名,年發放管護費用810.72萬元,人均年補助14400元;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護林員467名,年發放管護費用380.36萬元,人均年補助8155元。
互助縣北倚祁連山,是祁連山生態保護和“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要部分,2014年以來,互助縣貫徹《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文件要求,近九成面積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停喊“工業化”口號,關停一批造紙廠、水泥廠和采礦場。
“我們將生態建設和保護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吸納貧困戶參與造林綠化脫貧增收等推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安永輝介紹,僅2017年,互助縣為18個鄉鎮287個村的81084戶農牧戶發放補助資金633.67萬元。
易地搬遷挪窮窩
五十鎮班彥村是互助探索貧困邊遠山區易地扶貧搬遷有效模式的縮影。搬遷前班彥村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交通難、種地難,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群眾生活異常艱苦。自2016年實施易地搬遷以來,129戶村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來水,燒上了天然氣,睡上了電暖炕,實現了“搬出大山去,擁抱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2016年以來,互助縣投入財政補助資金4億元,共完成8個鄉鎮16個村1540戶的易地搬遷,其中貧困戶652戶2344人。”縣委書記陶啟業說,互助縣在易地搬遷項目中,著眼貧困群眾長遠發展,堅持把易地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大力整合新農村建設中交通、水利、農業、畜牧、扶貧等項目資金,力促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一次到位。
走進修葺一新的班彥新村,一排排簇新的瓦房、一條條規整的巷道、一盞盞嶄新的太陽能路燈,讓昔日的窮山村煥發出新風貌。
年近八旬的呂有榮老人說:“現在的生活和以前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以前想都不敢想。”
“離城里近,孩子上學方便,自己進城打工也方便,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從蔡家堡鄉大二村搬遷到塘川鎮新村的李香蘭說。
生活條件的改善,促使群眾思想觀念發生變化。近年來,互助縣順勢利導,通過“雨露計劃”等方式對搬遷群眾進行培訓,因地因村因人開展特色種養殖、民俗產品、商鋪經營、鄉村旅游等產業配套扶持,貧困村實現了從異地搬遷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民生保障改窮貌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為此,互助縣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全面核查低保兜底人員,落實低保兜底政策,確保實現深度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
“為積極推進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2017年互助縣共落實社會保險資金5.4億元,發放城鄉低保金、優撫補助等各類救助資金1.7億元。”陶啟業介紹,目前,互助縣已為4.8萬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扶貧臺賬,分類管理、動態跟蹤,針對不同群體制定城鄉低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新農合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補助、殘疾人兩項補貼、高齡補貼、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商業補充保險等30余項保險補助制度,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全覆蓋。
筑牢城鄉居民醫療保障網,建設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互助縣實現城鄉居民醫療參保率100%,為貧困戶開設結算綠色通道,貧困戶持身份證可免押金直接住院,治療后出院一次性結算。全縣294個行政村均配有鄉村醫生和保健員,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率達95%。以全方位的醫療保障網切實緩解群眾“因病返貧、因病致貧”問題。
互助縣還積極制定落實學前一年教育免費資助、兩免一補、高中貧困生補助等11項教育補助政策,2017年下撥各項教育惠民資金3902萬元,受惠學生8.8萬余人。培訓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20余萬人次,實現擁有富余勞動力的貧困戶至少有1人實現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