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中國的改革開放讓江蘇省的支興根(音)從一個農民變成了經營他所在村子里的汽車零部件工廠的企業家。60多歲、擁有一家小工廠的支興根說:“周邊村莊的農民們不再擔心吃不飽飯,有些人因改革而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17日報道,退休公務員米瑞良(音)說,改革帶來的變化“就像一場夢”。
他說:“我們那時的娛樂生活是,一遍又一遍地觀看同樣的電影、同樣的戲劇。一切都是配給,一切都很稀缺。我認為未來40年的情況會更好。這就是美國人如此焦慮的原因。”
李山泉是紐約奧本海默基金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上世紀80年代他曾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參與經濟政策研究。
他仍然對中國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是不可逆轉的”。他說,讓中國回到舊的經濟制度下是不可能的,也無法想象中國在成為“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之后會關上自己的大門。
期貨交易者戴維·陳(音)已經實現了許多人認為的“中國夢”。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他上了大學,結婚生子,買了一套房子,在金融行業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說:“我們這一代人相當幸運,因為我們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好時光。”
工程師劉洋(音)是共產黨員,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1978年時他才10歲。他說,普通人最大的變化是“物質上的”,“我們的吃、穿、住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善”。
1982年出生的黃(音)來自湖北省,生活在東京。他回憶說,甚至在1992年還在用食品券購買饅頭。與其他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年輕人一樣,他也聽到了老一輩人談論中國的開放帶來的巨大變革。他說:“打補丁的衣服和馬車變得很少見了,人們可以去更遠的地方。”
黃說:“中國現在必須要把握重點。”
已退休的大學教職員工胡建中(音)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20歲。他說:“最突出的記憶是在改革之初,我路過一個賣香蕉的街頭小販。”他停了一下,但沒有買。他說:“我記得我當時下決心要變得非常有錢,將來可以隨心所欲地吃香蕉。”
胡建中說,在今后40年,發展會放慢,“在短跑前30米,你可以非常高速地飛奔,但也會消耗大量體力,接下來速度會慢下來。現在,方向比速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