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網首頁新聞時政高層人事社會國際軍事獨家圖片
中國網新聞中心

成才路上一盞燈 自考照亮大學夢

發布時間:2018-12-20 17:23:37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劉砥礪

 劉正欽展示在1984年獲得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單科合格證書

劉正欽自考期間獲得的畢業證書及準考證

1984年第一批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學生獲得的陶瓷雙馬紀念品

1981年1月,國務院批轉《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建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這種嶄新的教育形式,逐漸發展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考試制度。讓千千萬萬在十年動亂中喪失高考機會,又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參加全日制大學的求學者們,有了接受高等教育并改變命運的機會。

一件黑褐色的陶瓷雙馬筆架,在退休干部劉正欽家的客廳里擺了34年。這是一件來自中南海的特殊的紀念——那一年,在北京試點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300多名畢業生,在懷仁堂參加了畢業典禮。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王震,親自為這些特殊的大學生代表們主持頒發了畢業證,那次畢業生們都領到了這件陶瓷雙馬。

中國首批自考生

在中南海里領到畢業證書

主席臺上有中央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領導,那天到場的最高官員,是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王震,王震笑逐顏開地與主席臺上的人互相打招呼,并向臺下的畢業生們致意。

1984年的冬天,羽絨服還沒有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穿著棉襖的劉正欽站在長安街上,懷揣著一份縣自學考試辦發給他的畢業典禮通知書。畢業典禮的地點很特殊,是中國的政治心臟中南海懷仁堂,這在今天看來實在讓人意外。

就在那年的長安街上,北京大學的學生在國慶游行時打出了“小平你好”的橫幅,讓歷史定格在那一刻。那些恢復高考后的大學生們,逐漸成為全社會尊敬與羨慕的對象。

就在那場國慶游行的兩個月后,也是在長安街上,劉正欽也即將成為一名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只不過他的途徑不是高考,而是中國教育史上新創造的一種考試模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時隔34年,劉正欽還記得幾百名畢業生列隊興高采烈地進入會場的情景:主席臺上有中央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領導,那天到場的最高官員,是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王震,王震笑逐顏開地與主席臺上的人互相打招呼,并向臺下的畢業生們致意。

他還能記得主席臺上下明亮柔和的燈光,會場溫暖熱烈的氣氛,還有眾多與會者喜悅歡欣的笑容。

主席臺上的領導給畢業生代表頒發了畢業證書,會后,大家還意外地領到了紀念品——一件黑褐色的陶瓷雙馬筆架,上插兩支圓珠筆,底座上貼著一個紅色紙條,寫著“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紀念”一行字。

后來,劉正欽從北京郊區農村的民工變成國家部委的干部,其間工作變動了多次,居住地點也改換了多次,但不管住在哪兒,這件黑褐色陶瓷雙馬筆架,始終擺在家里最顯著的位置。

看到報紙上的標題

興奮地大喊“功德無量”

他把報紙來來回回咀嚼了好幾遍,直到確定無疑,才高舉雙臂,大喊一聲:“太棒了!功德無量!”把旁邊的工友嚇了一大跳。

作為小學沒畢業就趕上十年動亂的青年,學校留給劉正欽的記憶,大多是大字報、標語、紅袖章和教室中缺胳膊短腿的桌椅板凳以及被砸碎的門窗玻璃。

“1969年,我只上到初中,就無學可上了,當時取消了高中。不能上學,對于一個酷愛讀書,渴求知識的孩子,不啻是嚴冬的來臨。缺少書籍,沒有師長,驀然進入了亂糟糟的社會,滿耳都是‘運動’的喧囂,我開始在迷茫混沌中混起了日子。隨父親回鄉務農和外出做民工的幾年間,我的‘精神食糧’僅是幾本‘紅寶書’和一些政治學習材料。”

劉正欽回憶,1975年實行“工農兵上大學”,因為他表現好,被村里推薦上大學,還到公社參加了面試。但在最后確定錄取人選時,卻因父親的“歷史問題”被“刷”了下來。當時公社書記還找他談話,說是“名額有限”,只好讓位給“根紅苗正”的人。

1978年,國家終于恢復高考,但遺憾的是,劉正欽當時已經有了“正式”工作,且當時妹妹也正在準備高考,考慮到工作和家庭諸種因素,他沒有報名。

但劉正欽的“大學夢”并沒有就此泯滅。

1981年,劉正欽在密云東北部的深山里修水庫。他記得那年的春天來得很早。一天下午,摩托車響,郵遞員送來前一天的報紙,打開報紙,他一眼就看到了國家要在北京市試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大標題。他把報紙來來回回咀嚼了好幾遍,直到確定無疑,才高舉雙臂,大喊一聲:“太棒了!功德無量!”把旁邊的工友嚇了一大跳。

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指出:“教育要兩條腿走路,大專院校是一條腿,各種半工半讀是一條腿。”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社會需要大批專門人才,已有的高等教育形式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1980年5月,中央書記處提出,應該擬定一個辦法,規定凡是自學有成績,經過考試合格者,要發放合格證書。轉過年的1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要求自學考試的學歷層次,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歷層次水平的要求一致。

不久,劉正欽從水庫工地專程去了趟一百多里外的縣城,在書店里找尋了半天,把當時能買到的書全買了,提了沉甸甸的一捆書回來,引得工棚里的工友說他“野心不小,胃口很大”。他說當時自己恨不得把考試計劃指定的書目一口氣吞下去。他說那些書就像暗夜旅途中的一盞盞燈,給被十年動亂耽誤了的和一切失去上大學的機會而有志成才的青年,開辟了一條清晰可辨的,可望而又可即的登攀之路。

監考人員和考生幾乎人盯人

考試一小時后就有人離開

監考的老師們來了,四男兩女,六個人,而當天參加考試的考生只有十個人。

1981年6月7日,劉正欽參加了中國第一場自學考試——中文專業的哲學科目。考場設在縣政府食堂前一幢上世紀50年代的大房子里,陳舊而空曠。屋內的鐵木課桌椅大都搬到兩邊去了,中間僅留下兩排,桌面擦得锃亮。

監考的老師們來了,四男兩女,六個人,而當天參加考試的考生只有十個人。

當天的考題難度很大,考試剛進行一個小時,就有人放棄考試離開了考場。劉正欽答題時很緊張,不時看表,恐怕時間不夠。考試有三個小時,他只記得思維和筆頭一直沒有停頓。

出了考場,他就同三四個人熱烈地討論起來。這一天結識的幾個人,是他參加自學考試最早的同學。

接踵而來的就是盼著分數快點判回來。半個月,二十天,忘了到底盼了多少天,總算把分數盼回來了。十個人考試,三個人及格,一個人65分,兩個人60分,其中有他。總算成功了!幾年后這三個人都成了自學考試的本科或專科畢業生。

從那次考試開始,參加自學高考的考生逐年增多。自學高考從北京試點擴展到全國,科目從幾種擴展到上百種,學業等級也從專科本科逐步提升到碩士研究生。

與改革開放幾乎同時的自學考試制度,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開放式高等教育制度。

從1981年春天開始,劉正欽的自考前后堅持了十年。先后獲得了中文專科、新聞專科和中文本科的畢業證書;除英語外,還基本考完了新聞本科的課程。

十載春秋,劉正欽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花在了考試上。為了準備一年兩次的大考,春節和國慶兩個假期是最忙碌的。

那些年每臨近春節,他要同妻子一起細細地捋一下過節的日程,把時間表排得緊緊的,“旋風式”的走親訪友,然后趕緊“遁”起來,以爭取幾天讀書的時間。

記不清是哪一年的國慶節了,他和幾個自考的朋友“悶”在屋里復習,從早上8點“悶”到晚上9點,室內煙霧繚繞,煙缸里滿是煙蒂,整好的復習提綱和模擬題貼了滿墻。

十年里,劉正欽考過了將近40門課程。加上通不過重考,平均一年要考3到5門課。

千千萬萬人通過自學考試

改變了命運

被自學考試改變命運的不止劉正欽一個人,到了20世紀末,中國開設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已經達到425種,逾2600萬考生參加考試,累計本、專科畢業生達到180余萬人,其中本科7萬多人。

回到1984年,當時能夠擁有大專以上文憑的人,在一個區縣的青年里算是鳳毛麟角。劉正欽很快成為當時備受矚目的“秀才”。就在從中南海懷仁堂獲得畢業證書的半年之后,他被調到縣委辦公室做文字秘書工作,一躍進入了黨政機關的樞要部門。

后來,劉正欽的人生命運幾經變化,從鄉鎮到教育系統、廣電系統,還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通過全國第一次“國考”(當時叫做中央國家機關補充工作人員),以優秀的考試成績進入國家部委。

被自學考試改變命運的不止劉正欽一個人,到了20世紀末,中國開設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已經達到425種,逾2600萬考生參加考試,累計本、專科畢業生達到180余萬人,其中本科7萬多人。

談到自學考試的收獲,劉正欽認為除了一紙文憑,對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1991年國家人事部會同二十幾個部委,在北京地區聯合招考國家工作人員。當時我已經38歲了,家庭負擔很重,但還是報了名。”劉正欽說自學考試已經讓他養成持續自學的習慣和應對考試的能力,自學考試非常嚴格,通過的每一門課程都沒有一點兒“水分”。能拿下自學考試本科文憑的人,其學識并不比一般全日制大學生差。

過了花甲之年,退休在家的劉正欽時不時想起以前的事,回首人生旅途,感到有幾件事對自己影響很大,有的可以說左右了個人命運,自學考試就是其中一件。

對話

是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成就了自學考試制度

對話人:第一批自學考試畢業生劉正欽

北青報:作為最早一批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人,是什么樣的時代背景讓你走上這條道路的?

劉正欽:十年動亂,我們這一代人成了被耽誤的一代人,多數人失去了受大學教育的機會。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我還不到30歲,我周圍有很多風華正茂的青年,渴望知識,渴望學習,渴望為國家建設做貢獻。但是又苦于缺少學習提高的途徑,許多人也由于多種原因錯過了通過高考上大學的機會。這個時候國家實施自學考試制度,是正當其時,正當其用。

北青報:從你的經歷看,當時的高層對這種考試形式十分重視,這又是為什么?

劉正欽: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等方面都急需人才。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重視科技文化、重視人才的培養。

北青報:相比全日制學校,國家為什么又開辟了自學考試這么一種途徑?

劉正欽:一方面,那時渴望學習而苦于沒有學習機會的人很多,許多年輕人由于各種因素,比如已經成家立業等等,沒有條件再去接受全日制教育。雖然恢復了高考,但也不能滿足巨大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各類人才有著緊迫的需求。于是自學考試就應運而生,一天天“火”了起來。

北青報:你覺得自學考試和全日制大學相比,培養出來的人才有哪些優勢和哪些不足?

劉正欽:不足是自考生沒有進入大學集體生活,沒有和老師謀面,多數考生甚至沒有接受社會輔導的機會。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少,彎路走得多,學習效率低。也沒有受到校園文化熏陶等等。

優勢是考試嚴格,多數情況下是自我摸索著學,“回爐”的次數多,經過反復考試和反復學習,專業基礎砸得較牢。另外考生沒脫離工作和生活實際,邊干邊學,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緊密結合,所學沒有生吞活剝和“空對空”之弊。最大的好處是養成了自覺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本版文并攝/本報記者  劉砥礪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李高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