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 題:奮斗中的他們最美——走近“最美職工“(下)
新華社記者樊曦、齊中熙
有一種美,叫奮斗之美。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講好中國工人故事,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19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
“一帶一路”上的口岸“金花”
在“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中歐班列的匯集地、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里,活躍著這樣一群女性。她們肩負著國際聯運車輛的技術交接工作,被稱為口岸“金花”。她們就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齊齊哈爾車輛段女子檢車班的姐妹們。工長陳佳,就是這支隊伍的帶頭人。
滿洲里口岸地處我國高寒地區,承擔著中俄貿易60%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這里一年有近半年時間是冬季。
一年除夕夜,一場罕見的暴風雪襲擊了滿洲里,氣溫也驟降至零下44攝氏度。陳佳帶領姐妹們走向寬軌站場。寒風刺骨,厚厚的皮襖被風吹透了。平時一列車只需四五十分鐘就能檢完,這次卻用了一個多小時。那一夜,她們一直在風雪中忙碌,連續接了6列車。
作業標準深深扎根在陳佳的心里,即使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走樣。一列車平均66節車廂、1萬多個零件,探身、抬頭、附身三個動作,一遍遍重復著,一個人一個班下來檢查交接車廂超過300個,這樣的動作達8400次。
陳佳還常常放棄休班時間,獨自背規章、練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練就了一雙 “火眼金睛”,在她面前,問題車無處逃遁。
有人問陳佳,到底是什么支撐著她們堅守在這個艱苦的崗位,陳佳的回答代表了姐妹們的心聲:“我們堅守在這里,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堅韌,是‘給車輛體檢、為祖國把關’的信念 。”
“細心就是習慣”的技能大師
一微米有多細?一根頭發絲的1/60!一微米有多難?精密模具的制作一般是2至5微米,1微米精度的模具目前在市場上較罕見,而模具品質的優劣往往就在這1微米的差距之間。而陳亮的拿手絕活就是,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內。
陳亮是江蘇省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級技師。對于精密制造,細心是這行的職業習慣。為了更好應對每一次挑戰,陳亮為自己立了一條工作準則:“再仔細一點點,離1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點點!”
幾年前,陳亮所在的無錫微研與清華大學共同承接了一項國家863重點項目——節能減排燃油噴射用微噴孔加工高精密先進制造設備項目。短短半年時間,他和技術專項小組成員配合清華大學的研發人員就研制了一臺樣機,靠的就是精密技術。2016年,他們研發的這一設備獲得了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中小件加工廠鉗工魏紅權也是一位精益求精的技能大師。他熟練操作車、銑、磨等多種精密加工機床,擅長機械零件的精密加工和各種刀量具的制造與修復。在工作中,他常常能突破加工制造瓶頸,富于創新性地解決產品零件在生產制造中因設備精度不夠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的難題。
在武重承擔的中科院重大科研項目——直徑8米高精度地水平跟蹤機架轉臺的研制中,魏紅權發揮了“超精密機械手”作用,確保該工程平面性精度達到國家計量標準的“0”級標準,使我國在大視場天文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在月背刻下“中國足跡”的團隊
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首顆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首顆軟著陸在地外天體表面的航天器和首輛將“足跡”刻在地外天體上的月球車、首顆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首顆大型X射線天文望遠鏡衛星……
這一切“里程碑”式工程的背后,都離不開一個名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深空探測航天器系統總體設計團隊。
設計團隊誕生之初,便全力投入到嫦娥一號衛星這一全新的任務中,打開了我國探索深空奧秘的大門。2007年11月,嫦娥一號衛星首幅月面圖像公布,中國首次繞月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2008年,設計團隊又開啟了嫦娥二號衛星研制的新征程。嫦娥二號衛星在2010年10月發射后,成為我國首顆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
與此同時,立項于2008年的嫦娥三號任務也緊鑼密鼓地同步開展。設計團隊經過近6年的艱苦奮斗,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成功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的國家。
與嫦娥三號任務交叉并行的是立項于2011年的探月三期工程,設計團隊承擔了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的研制任務。2014年11月1日,經過近9天的飛行,返回器圓滿實現了地外天體高速再入返回。
嫦娥四號任務于2016年立項,2018年12月8日探測器成功發射、2019年1月3日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作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務,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繼通信,成為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