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網首頁新聞時政高層人事社會國際軍事獨家圖片
中國網新聞中心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西溝村:太行山里的鄉村之變

發布時間:2019-05-13 16:52:43  |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作者:佚名

山西省平順縣的西溝村,地處太行山區,因陸續走出了李順達、申紀蘭等全國勞模而聞名,全國最早的農業生產互助組也在這里誕生。幾十年來,合作化就與西溝結下不解之緣,并讓這個小山村發生著巨變。今天的《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我們就到西溝去看看這個老典型村的新變化。

一場春雨過后,西溝村一年一度的種樹活動開始了。90歲高齡的全國勞動模范申紀蘭帶頭上山種樹。

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 全國勞動模范 申紀蘭:這樣種,就能活了,將來就靠它發展了,你們可都種好啊。

西溝村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常永紅:在這種山上主要還是土的問題,土太薄了,沒有土,都得從下邊那個小荒地,實在沒有土的地方,就背點土(上來)。

種樹是西溝村近70年來一直保持下來的老傳統,西溝也因種樹徹底改變了模樣。

西溝村黨總支書記 郭雪崗:我們現在全村的造林總面積達到了26700畝,我們的(土地)總面積是30500畝。

成立合作社 要在石頭上種樹

如今的西溝綠樹成蔭,是農業旅游的示范點。而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溝可不像現在這樣,山上溝底,石頭遍地,耕地很少。

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 全國勞動模范 申紀蘭:當時困難很大,糠菜半年糧,吃不飽、穿不上,我們這個地方是最窮的地方,石頭山、石頭溝,沒土光石頭,誰干也發愁,不艱苦奮斗就沒出路。

不艱苦奮斗就沒有出路。1951年起,李順達、申紀蘭成立合作社,領著西溝人開始了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和溝灘治理,但要在石頭上種樹,難度可想而知。

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 全國勞動模范 申紀蘭:老百姓也有點灰心,種了三百畝成活率很低。李順達同志說。不要說是幾棵,就是(活)一棵也說明這里這個山上能種樹。

荒山荒溝變成“綠色銀行”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松柏長在了山頭,楊樹長在了溝壑,荒山荒溝成了西溝人的“綠色銀行”。

改革開放后,西溝村將農業合作社升級成經濟合作社,先后辦起了鐵合金廠、飲料廠等10多個企業。

原西溝村黨總支書記 王根考:我們都嘗到這個甜頭了,比如說前幾年我們這個核桃,有的戶一戶光核桃一項收入有兩三萬塊錢,都是了不起的數字。

落后企業被淘汰 發展再次面臨難題

但是,隨著國家對生態環保問題越來越重視,西溝村一批落后產能的村辦企業被淘汰,西溝發展再次面臨難題。

西溝村村委會副主任 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周王亮:污染的企業不讓干了,高耗能企業,上邊那個硅石廠、鐵合金廠全部都拆了,淘汰了。

西溝人造林的“老本行”,現在又變成了脫貧的好產業。合作社在這里孕育,也在這里壯大。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合作社又承擔起了新的功能。目前西溝村已有四個造林合作社,吸納了128戶貧困戶。

西溝村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社員 楊永紅:我在這兒一年工資按日算,一年200來天,也就是兩三萬塊錢。

西溝村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社員 郭文生:種樹掙個錢,掙個零花錢,也不誤種地,也不誤收秋。

脫貧奔小康 還得靠產業

脫貧奔小康,還得靠產業,近年來西溝村創辦企業和引進項目不斷涌現,村民增收有了更多選擇。眼前這一排排香菇大棚就是在被淘汰的鐵合金廠原址上蓋起來的。2014年,由22名黨員率先入股,成立村辦種植合作社,嘗試種香菇。

西溝村村民 張玲霞:一年就是掙一萬六、七。這兩年身體也不好,腰不行,也出不去,我爸爸身體,年齡也大了,還得照顧他,也出不去,所以就到這里靠近村,有事做,就打打工 。

西溝村村委會副主任 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周王亮:在家的剩余勞動力,出不了門的,就是在家照顧兒童、在家照顧老人的婦女,來這上工來,來這掙工資來了。

棚上光伏發電 棚下種植香菇

同時,西溝村還把光伏發電作為脫貧致富的一個手段,棚上光伏發電、棚下種植香菇,實現立體化開發。

西溝村村委會副主任 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周王亮:預計今天這個電量在一千五六百塊錢。

記者:現在通過這個智能軟件,每天發多少電、掙多少錢,一目了然。

西溝村村委會副主任 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周王亮:對,一目了然,就都知道了。

2017年,合作社依靠種香菇和發電,收益22萬元,其中16萬元用于村民的務工工資和貧困戶分紅。

西溝村村委會副主任 種植合作社理事長 周王亮:大隊(村集體)搭好臺,叫你來掙錢,掙上錢脫貧。

生態和文化吸引八方來客

近年來,西溝村硬化道路、改造自來水網、整治環境衛生,用良好的生態和文化資源,每年能為西溝引來18萬人次的游客。2018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1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9800元,老典型正在迸發出新的活力。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劉峻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