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強渡烏江的地方。記者 程 煥攝
暴雨停歇,水霧升騰,江面猶如輕紗籠罩。眺望遠處群山,灰蒙蒙盡失顏色,對岸巖壁上四個紅色大字更加奪目——“烏江天險”。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全省,將沿途崇山峻嶺削成陡峭絕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黎平會議后,中央紅軍抵達甕安縣,貴州軍閥王家烈部在烏江北岸修筑工事,企圖依托險勢阻攔紅軍前進。
與此同時,多路追兵蜂擁而至,距離烏江只有數(shù)十公里之遙。敵軍一旦形成合圍之勢,紅軍便會陷入背水作戰(zhàn)的境地。
戰(zhàn)機轉瞬即逝。危急時刻,李德、博古反對北渡,主張調(diào)頭東進,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紅軍到底該往哪里走?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跨年之夜,中央政治局在甕安縣猴場召開擴大會議,重申黎平會議精神,決定搶渡烏江、挺進黔北。
“這次會議是偉大轉折的前夜,如果不作出渡江決定,紅軍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碑?shù)攸h史專家謝崇祿介紹,會議取消了“三人團”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權,保障了挺進黔北的正確方針得以實施,使革命再一次轉危為安。
紅軍先遣部隊來到江界河渡口,竟然看不到幾個人影?!翱匆姰敱膩砹司偷泌s緊跑?!痹瓉肀卉婇y蹂躪怕了的老百姓,以為又要遭遇劫難,匆匆躲了出去。當?shù)卮迕顸S志忠的岳父是當年親歷者,在世時喜歡講紅軍渡江的故事,因此黃志忠對這段歷史很熟悉。
挑水劈柴,打掃房屋,不私自拿走一粒糧食。老鄉(xiāng)們偷偷觀察著這支穿草鞋的隊伍,發(fā)現(xiàn)他們十分善待村民。老鄉(xiāng)們深受感動,紛紛回到村里。大伙從家里搬來門板和竹子,主動幫助紅軍扎竹筏、搭浮橋,為渡江做準備。
1935年1月初,江上寒風凜冽、波濤洶涌,紅軍強渡烏江的戰(zhàn)斗在江界河渡口正式打響。3只竹筏載著第一梯隊戰(zhàn)士,在強大火力掩護下渡過烏江,與之前已過江的突擊隊員會合,第二梯隊數(shù)十只竹筏也乘勢渡江。
在南岸猛烈炮火的配合下,戰(zhàn)士們爬上懸崖,向敵方陣營沖殺過去。此時,一座由竹排連接而成的浮橋,也在爭分奪秒向?qū)Π渡煺?,紅軍后續(xù)部隊源源不斷抵達北岸,奪下了主陣地。撕開江防的口子后,其他渡口的紅軍應聲而起,全線突破了烏江防線。
“甩開了幾十萬追兵,為紅軍主力到遵義休整,爭取到寶貴的時間和空間?!敝x崇祿說,之所以能迅速贏得烏江戰(zhàn)役,關鍵在于及時斬斷了“左”傾錯誤路線,統(tǒng)一戰(zhàn)略行動方針,廣大指戰(zhàn)員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將紅軍戰(zhàn)斗作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前些年,因修建水利工程,這一區(qū)域水位抬升150米,淹沒了懸崖,也遏住了急流。曾經(jīng)的渡口已難覓蹤跡,烏江天險不復當年。然而,在江界河戰(zhàn)斗遺址紀念碑前,擺放著人們敬獻的花圈,紅色種子已在人們心中扎根,紅色精神將代代傳揚下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