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網首頁新聞時政高層人事社會國際軍事獨家圖片
中國網新聞中心

【記者再走長征路】一場推遲了半個月的戰斗

發布時間:2019-07-17 15:51:35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佚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團隊7月16日從重慶綦江區來到渝東南,紅三軍曾在這里轉戰,并建立了包括酉陽、秀山在內的黔東革命根據地。

7月16日 再走長征路第36天 酉陽縣

酉陽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素有“渝東南門戶、湘黔咽喉”之稱。1934年,賀龍率領紅三軍以酉陽南腰界為軍事中心創建川黔邊蘇區,并在此迎來了與紅六軍團的會師大會。

酉陽南腰界群山清秀,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靜靜矗立在這里。時間倒回85年,1934年6月,賀龍等領導的紅三軍來到南腰界,這里就成了紅三軍在川黔邊的大本營。同年8月,趁紅三軍主力外出作戰,鞏固和擴大川黔邊蘇區,一直躲在深山老林的國民黨民團頭目冉瑞廷帶領其團防武裝,撲回南腰界瘋狂殺害紅軍傷病員和游擊隊員。賀龍得知后,派部隊圍殲冉瑞廷。自知難以抵抗,冉瑞廷外逃搬救兵,他的兒子冉崇侯則退入大壩祠堂,妄圖負隅頑抗。

1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海霞: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大壩祠堂,過去這里是冉氏宗祠。當年,祠堂的周圍是比眼前看到的更大的成片的水田,只有這一條獨路可以進出。而祠堂的四周圍著厚厚的石墻,還有瞭望的碉堡等防御工事,形成了一道牢固的防衛圈,可以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1

酉陽縣紅色景區管委會主任 白明躍: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圍墻它2米多高,實際上當時的圍墻有3米高,我們看到這個平臺,就是當時守衛的團丁站的位置,他蹲在這個地方,你要上來他就用梭鏢給你弄下去。這就是射擊孔,你看里面要寬得多,里面打出去容易,外面打進來不容易。

1934年8月28日,紅軍和游擊大隊一齊包圍了大壩祠堂,組織火力準備強攻,但很快就停了下來。

大壩村村民 冉崇群:聽我父親說,紅軍來了過后,冉崇侯他們就說紅頭發來了,如果你們不進來要如何如何,后來老百姓就被冉崇侯他們逼到祠堂里面來了,包括我父親、爺爺奶奶,都進來的。

酉陽縣紅色景區管委會主任 白明躍:賀龍知道里面有老百姓就馬上叫停(強攻),我們打仗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嗎,不就是為了保護老百姓嗎?我們想另外的辦法,不能讓老百姓受傷。

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紅軍選擇了暫時圍而不攻。一邊嚴密封鎖,困死敵人,同時設法爭取里邊的群眾盡快脫險,等待圍剿的時機。

酉陽縣紅色景區管委會主任 白明躍:圍了十多天半個月這個樣子,慢慢的吃的就沒有了,有些老百姓悄悄就出來了。紅軍做了幾門土炮,(用)當地的一種好的木材做的一個炮,一打就把這個城墻就轟了一個缺口。

這一仗,紅軍擊斃了冉瑞廷的兒子冉崇侯,殲滅冉瑞廷團防武裝四十多人。

大壩村村民 冉崇群:我父親就說,那紅軍真正是來解救百姓的,百分之百的人都說紅軍好。

酉陽縣紅色景區管委會主任 白明躍:通過打下大壩祠堂,既鼓舞了南腰界軍民的勢氣,也鞏固了黔東特區的蘇區。這一仗打下來以后,老百姓發現我們的紅軍就是我們自己的隊伍,是為我們老百姓著想的,是可以追隨的一支軍隊。

1

追隨這支隊伍,不到半年的時間,紅三軍的人數從剛來時的3000多增加到4000多人,當地的游擊隊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今年62歲的符寧江,父親就是游擊隊員。

紅巖村村民 符寧江:“我們是工農紅軍,打倒土豪,窮人要翻身——”這是當年在南腰界的紅軍教我父親唱的,我父親在發動鄉親們鬧革命的時候,又教給老百姓唱,我從小聽所以也就會了。我父親說,那會兒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建立了好多支游擊隊,有八九百人。

紅三軍在酉陽南腰界呆了近半年的時間,建立了包括酉陽、秀山在內的黔東特區,17個區革命委員會、100多個鄉蘇維埃政權。1934年10月27日,紅三軍與紅六軍團在酉陽南腰界貓洞大田舉行會師大會,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決定紅二、六軍團統一行動,由紅二軍團代行指揮職能。第二天,紅二、六軍團從南腰界出發向湘西北挺進,在湘鄂川黔地區先后粉碎敵人的多次圍攻,有效牽制了追擊中央紅軍的敵人,策應主力紅軍長征。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今天,在酉陽南腰界,我們仍能看到保存完好的的紅軍大學、紅三軍醫院、紅三軍宣傳隊等舊址,多達56處。

酉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黎洪:這些舊址經過80多年還能系統完整地保留下來,跟當地百姓與紅軍的魚水深情分不開。比如說,紅軍在的時候,在當地這座土地廟的后墻上書寫了“共產黨十大政綱”的宣傳標語,在紅軍主力撤離后,白色恐怖反撲,當地百姓用稻草蓋住紅軍留下的標語,再敷上厚厚的泥巴,今天我們才能再次看到。

     把群眾的安危放在首位,當年紅三軍團用半個月的守候替代強攻,讓鄉親們記住了這支時刻記掛著人民的隊伍。他們在這里播下了中國革命火熱的種子,這顆種子不斷生根發芽,指引著當地人民在新的長征路上不斷前行。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蘇向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