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
盛夏時節,萬物生長,山南雅礱河谷處處蔥郁茂盛,眼之所及,盡是綠色。走進澤當鎮金魯社區,平坦寬敞的水泥路,整齊美觀的太陽能路燈,風格獨特的藏式小院,讓人由衷感嘆,“全國文明村”名不虛傳!
航拍金魯社區。光明網 張瑜攝
生活“變變變” 從搬遷開始
金魯社區的村民原本住在山上,二十一世紀初,“夏天蒼蠅,冬天沙”還是金魯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吃水、出行、收入曾是家家戶戶無法回避的“三大難題”。
“住在山上時,喝的是泉水。”金魯社區居委會主任白瑪達杰告訴:“每家每戶早上4、5點就得起來,趕著毛驢徒步兩個小時到泉眼取水。”
最大的困難,在于山路難行。“出山只能坐拖拉機,路窄得只能過一輛車,還坑坑洼洼的。”金魯社區村民強巴卓嘎告訴,她至今仍記得坐在拖拉機上顛來顛去的情形。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們每年僅在藏歷新年、雅礱文化節等重要節慶時才到城鎮里去看一看。
十星文明戶強巴卓嘎的幸福生活。光明網 曾震宇攝
村民們也很少外出務工。收入基本依靠農牧業生產,山里的農田面積小,牲畜耕作費時費力,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000元左右。
金魯社區“兩委”及各級領導看到了群眾對搬遷的期待, 從2001年到2006年,社區下轄的三個小組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陸續搬出了大山。水塔建起來了,村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到干凈的自來水;大面積農田被開墾平整,農戶購買了農機具,徹底擺脫了傳統的農畜耕種;寬敞明亮的二層小樓建起來了,大家拿著政府補貼告別了老舊危房;公交車通到村口,還可以在路邊搭順風車,強巴卓嘎大姐每周都要去城鎮三、四趟……金魯社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很多村民去城里務工,一些家庭還用余錢買了大車跑運輸。2018年,金魯社區人均收入達到14877元,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大家臉上都笑開了花。
幸福美麗新鄉村 從“我”做起
“全國文明村”的好環境不是一蹴而就的。
搬出大山后的兩三年里,全新的生活環境并沒能改善金魯社區“牛羊遍地,垃圾漫天”的村情,“兩委”班子下定決心制定規劃治理環境。
嚴格落實門前衛生責任、門前綠化責任、門前整潔責任的門前“三包”;以十戶為單位組建“雙聯戶”進行打分評比;年底召開社區大會對“十星文明戶”家庭進行表彰……金魯社區不僅有效落實自治區的衛生評比政策,還通過增設“流動紅旗”鼓勵村民們提高打掃衛生的積極性。
金魯社區整齊干凈的街道。光明網 曾震宇攝
強巴卓嘎家2015年就被評上了“十星文明戶”,作為一家的當家主母,卓嘎非常關注家里的衛生情況。“窗簾這樣的大物件一年要洗至少兩次,隨處擺放的物品幾乎一有空就會擦。”卓嘎向介紹著自己的“獲獎心得”。每月10日是村里約定俗成的“澤當清潔日”,村民們會一起清掃門前屋后的街道,強巴卓嘎幾乎每天都會打掃自己家門口的小巷,這份榮譽實至名歸。
同為“十星文明戶”的頓珠,還肩負著“雙聯戶”戶長的責任,不僅要做好自家的衛生,還要管理責任片區。為了讓村民們重視衛生清潔,雙聯戶長和“兩委”班子沒少入戶做工作。“環境治理,要先轉變大家的思想。”澤當鎮副鎮長白瑪旦增告訴。“現在好了大家都把搞好衛生當作家務事,再沒有人像完成任務一樣對待清潔工作了。”白瑪旦增說。
“我們村,2009年以來,變化最大的就在于生態文明這一塊!” 金魯社區黨支部書記拉巴多吉自豪地說。
村民脫貧黨幫扶 “蝶變”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搬遷多年,金魯社區的環境整治管理體系愈加完善,村民的環保理念也漸漸根深蒂固。如今,金魯社區出資110多萬建造奶牛集中圈養區,村民們“一層養牛、二層住人”的生活即將成為歷史。
金魯社區統一建造的奶牛集中圈養區。光明網 曾震宇攝
村民們齊頭并進過上了好日子,金魯社區黨總支功不可沒。社區不僅定期開展黨支部學習、小組學習提高黨員的環衛意識,還選定每周五為“金魯智慧日”,通過觀看影片、政策宣講等形式讓群眾們也加入到環保大軍中來。
每月的“清潔日”,身為雙聯戶長的頓珠次仁會帶著十戶人家一起打掃門前的街道衛生。“作為黨員,我不僅要把自己家里打掃干凈,還要告訴其他村民怎樣做,讓大家一起把我們的村子建設好。”頓珠次仁告訴。村里的貧困戶家蓋房時,頓珠所在支部的黨員每個人出了200元,“大家一起好起來,我們都很開心。”頓珠說。
據介紹,金魯社區黨總支的三個支部分別對社區里3家重點貧困戶進行了對口幫扶。“幫扶不僅體現在蓋房子、子女上學這些經濟費用上,還包括秋收時的一些農務和平日里坐在一起講講政策。”金魯社區黨支部書記拉巴多吉介紹說。
八月的金魯,綠樹成蔭,麥浪翻滾。十年耕耘,終成典范。金魯社區的人們,正在徹底告別貧困落后的日子,書寫著新時代的新篇章。(記者 張璋 曾震宇 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