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018年9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東北三省考察,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這樣強調。
2018年9月28日下午,習近平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在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也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小百通走進遼寧,實地探訪作為“共和國長子”、新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的遼寧是如何走向全面振興的。
沈陽,擁有47所高等院校,107個科研技術開發機構,877個省級以上重大創新平臺,可以說是東北科技創新的中心??萍际堑谝簧a力,是沈陽全面振興的第一引擎。
國產化“工業心臟”,讓老國企煥發新生
“我們說的鼓風機,可不是農村家里用的,而是工業用的,千萬別搞錯了哦,我第一天上班的時候就搞錯了。”在壓縮機機殼拼裝車間,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沈鼓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孔躍龍告訴小百通。
沈鼓集團的前身是始建于1934年的沈陽鼓風機廠,1952年成為中國第一家風機專業制造廠,成立近70年來,它見證了中國能源化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史。
現在,沈鼓集團是國家裝備制造業重點支柱企業,是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配套通用機械國產化基地??总S龍說:“沈鼓產品的作用是通過能量轉換壓縮并輸送各種氣體或液體,就像人的心臟在人體中的作用一樣,被稱為‘工業心臟’。”
身著藍色工服的工人在裝配機器。攝影/北京周報 張巍
在被國外企業卡脖子的重大裝備領域,沈鼓創造了無數個中國第一,在百萬噸級乙烯、大型煤化工、千萬噸級煉油、長輸管線及千兆瓦級核電站領域全部實現了核心動設備的國產化重大突破。
作為企業決策者,孔躍龍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自家的明星產品,例如我國第一套8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用的BCL407/A氫壓機、為48萬噸/年乙烯裝置研制出的單線能力為24萬噸/年裂解氣壓縮機、我國第一套國產化4萬空分壓縮機、120萬噸/年乙烯裝置用壓縮機組……
“其實我們也曾經歷了一段艱難期,最后沈鼓集團決定自主創新,推進重大核心裝備制造國產化,由此煥發新生?!笨总S龍介紹,經過多年潛心研發,沈鼓產品的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不僅填補了100多項國內重大裝備的技術空白,還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因此,西方國家同類產品大幅降價,甚至有的外國產品售價降幅達到50%。
為啥沈鼓集團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這離不開“沈鼓能人”和科研團隊??总S龍向小百通介紹站在身邊的一位銀發老人:“他就是我們核心裝備壓縮機機殼拼裝第一人,還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樣的大獎,他還只是初中學歷?!?/p>
孔躍龍在向記者介紹產品生產情況。攝影/北京周報 張巍
產品國產化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孔躍龍說:“近年來,我們企業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和自主創新,無論公司利潤如何,我們每年的科研投入都保持在5%—7%之間,大約在3億元人民幣,從不間斷?!?/p>
1998年,沈鼓成立遼寧省首家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0年沈鼓被確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后,沈鼓集團先后在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浙江大學設立企業技術分中心。
有了長期的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沈鼓集團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先后實現了科研攻關283項,生產新產品729種1123臺,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8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壓縮機氣體動力學、轉子動力學、傳熱學等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獲得諸多自主知識產權,部分設計制造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授權專利118項,其中發明專利38項。
機器人界的黑馬,敢與德日老牌企業爭雄
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上,“北京八分鐘”令人賞心悅目,新松機器人出盡風頭。不過,一提到機器人,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德國和日本的。新松機器人的表演不僅驚艷了國人,也震撼到了外國觀眾。
韓國平昌冬奧會上,新松機器人與演員們共舞。
據總部位于沈陽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新松公司)品牌與公共關系部部長哈恩晶介紹,新松已創造了百余項行業第一,有超過800項重大科技攻關。產品累計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00余家國際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
新松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成立于2000年。如今,新松已經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領軍企業及國家機器人產業化基地,擁有完整的機器人產品線及工業4.0整體解決方案。
“新松與當時市場上的對手瑞典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等國際老牌企業相比,資金、人才、技術等力量懸殊?!毙滤晒究偛们揽苡袘n患意識:“新松公司沒有錢、沒有名氣,如何在夾縫中求生?”
正在調試中的工業機器人。攝影/李剛
“靠人,靠技術?!彼詥栕源?,“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新松在上海設有國際總部,在沈陽、上海、杭州、青島、天津、無錫建有產業園區;在全球設立六大研發機構,在韓國、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地設立多家控股子公司;現擁有4000余人的研發創新團隊,與大學合建機器人本科專業。
“創新是新松的基因。我們在面臨困難時敢于打破常規、打破權威,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為國家、社會創造價值。我們堅守奮斗,就為了中國人在世界機器人領域挺直脊梁,讓機器人成為中國制造的標志性符號。發生改變的是全球機器人行業,中國機器人不再低人一等,我們的機器人從追趕到比肩,到趕超。如今在某些領域已經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擁有話語權。”曲道奎說得很有底氣。
2018年10月,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不到一年,便與世界第二大港口運營商PSA新加坡港務集團簽訂供貨協議,新松重載型移動機器人很快進駐到了全球最大的中轉樞紐港——新加坡港。談到這里,新松公司品牌與公共關系部部長哈恩晶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雖然采訪過程簡短匆忙,但小百通深切感受到了中國機器人的創新企業與時間賽跑、奮起直追的拼搏精神。
依托產學研資源,做醫療設備的全球供應商
“看病難”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用來診斷病癥的技術手段(設備)不足,二是醫療檢查的費用昂貴。其實,這兩點都可以歸結為中國沒有自主研發的醫療設備。
同樣位于沈陽的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卻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和產業化示范項目,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數字化精準定量高場超導磁共振系統研制”“低劑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X-射線成像系統研制”,以及工信部“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等。
中國第一臺國產CT設備。 攝影/李剛
東軟醫療首席執行官武少杰告訴小百通,今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果清單上,東軟醫療在肯尼亞開展的健康醫療診斷集成項目,成為本次論壇唯一入選的醫療設備項目。
另一名高管介紹,東軟醫療的業務覆蓋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00多家用戶,累計裝機量達30000余臺。公司在海外設有7個子公司、1個辦事處,另有10個海外服務中心和12個海外物流中心,可隨時響應全球客戶的需求。
提起醫療設備,壟斷了國際市場幾十年的三巨頭美國通用、德國西門子、荷蘭飛利浦的名字響當當。為何東軟能夠在短短20年打破壟斷,闖入國際醫療設備系統市場?
“二十余年發展歷程中,東軟醫療依托東軟集團和東北大學的產學研資源,不斷提升研發實力,一次次改寫中國醫學影像設備發展史。”武少杰這樣解釋。
自主研制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 攝影/李剛
目前,東軟醫療研發人員有800多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46%;在全球設有5家研發機構,申請專利達1000余項;與英國鄧迪大學、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等多家頂級學術機構結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搭建臨床創新和培訓中心,提升臨床科研與學術交流水平。
軟硬件雙劍合璧,打造無人機的中國名片
離開東軟醫療公司,小百通乘車來到了一棟很不起眼的建筑。這里沒有龐大的工廠,沒有亮麗辦公室,但卻是一家集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工業無人機及無人機大數據系統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沈陽無距科技有限公司。
無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五年時間,就已經拿下來諸多殊榮:德國IF工業設計大獎、2016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入圍獎、2017和2018中國設計紅星獎、廣東省省長杯工業設計獎、大東北金融杯—沈陽工業設計大賽銅獎……
自主設計的無人機 攝影/李剛
無距公司市場部高管楊小漫告訴小百通:“雖然我們公司很難和深圳大疆比較,但我們是一個無人機研發軟硬件兼顧的科創企業,這是業內很少見的。之所以短短幾年時間就能斬獲不少獎項,主要源于我們的科研團隊。”
據介紹,該公司現有員工近200人,其中碩士、博士占比超過60%,核心技術人員均來自中國科學院,在無人機總體設計與飛控技術等方面具備豐富的技術積淀。
無距公司首席執行官蘇文博介紹,他的技術團隊曾被國際頂級無人機刊物《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評為“世界十大無人機應用團隊”,目前已申請專利及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達145項。蘇文博說,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有信心將“無距科技”打造成為工業級無人機的中國名片。
特種無人機 攝影/李剛
科技創新靠的依然是人才。蘇文博說,無距科技研發中心來自海外、北上廣深的高級人才占比37.5%。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均來自中國科學院,技術骨干均畢業于國內985院校及其他海外名校,且其中大部分成員曾就職于國內外知名高科技企業或科研院所,在無人機總體設計與飛控系統等方面具備豐富的技術積淀,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無人機專家團隊。
如此強悍的科研實力,為何會選擇在沈陽創業呢?蘇文博回答說:“之前確實收到過外省的招商引資,提出的待遇優厚,創業政策也非常好,但我還是選擇留在沈陽。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沈陽人,要為家鄉爭口氣,如果人才都流失了,那么又由誰來發展沈陽,誰來振興東北呢?”
去年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遼寧省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通過這次實地采訪,小百通看到,留得住人,拴得住心,遼寧乃至東北的全面振興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