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大涼山深處,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的青山被冬日的暖陽籠罩。一大早,火普村委會大院里就熱鬧起來,村民們渾身熱火火的,臉上都泛著幸福的笑容。原來,這里正在舉行火普村道德銀行積分兌換儀式,村里拿出去年村集體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發放村民們的“年終獎”,獎品包含洗衣機、毛毯、床上四件套、面盆、毛巾等。
阿機約惹領到洗衣機
移風易俗 以德生“金”
“阿機約惹,你家去年積分是98分,可以領一臺洗衣機。”聽到第一書記馬天叫自己,55歲的村民阿機約惹擠到人群前,仔細核對自己的積分表。“沒錯,沒錯!對的,對的!”阿機約惹接過筆,笑呵呵的簽了字。“家里有個舊洗衣機用了好多年,不久前剛壞了,這下好了,不用花錢買了,哈哈!”
火普村位于昭覺縣解放鄉西南部,距離G348線2.9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全村轄火普和收古兩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2戶7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8戶238人,屬彝族聚居深度貧困村,2016年底,全村搬遷到了現在的新村。
火普村院壩
火普村脫貧致富,改變思想必須要走在前面。馬天回憶說,為逐步破除農村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陳規陋習,火普村成立了火普村紅白理事會,通過修訂村規民約等形式,黨員干部主動介入,推進厚養薄葬,治理高價彩禮。2016年,村里正式成立了道德銀行和雄鷹基金超市,制定《道德銀行積分管理辦法》,村民通過自已努力,表現優秀者可得到相應積分,用積分可換取超市里所需的物品。每個月,駐村工作隊員都會在村民家進行入戶檢查,并根據村規民約的條款給各家各戶評分,到年底將根據每家的積分排名發放獎品。
馬天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阿機約惹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積分和他平時的各方面表現是分不開的。2019年2月份的一天,阿機約惹突然接到電話,村里的一位婦女馬上就要臨產了,情況十分危險。得知這一消息后,阿機約惹馬上騎著自家的三輪車,將產婦送到了就近的醫院。除了做好事,阿機約惹平時在破除陳規陋習、產業發展等方面表現也很好。
“這些積分是平時攢下來的。”村民莫火姐拎著兌換來的日用品告訴我們,“高興的不是東西的多少,而是做了好事能被記錄下來,臉上很有光。”
村民喜提“年終獎”
脫貧攻堅精氣神 在這里激活
“走嘛,去家里坐坐!”阿機約惹熱情的邀請我們去他家里看一看。
沿著寬闊的柏油,平緩的山坡上顯彝族特色,整潔有序的新居一個挨著一個。 不久后,我們便來到了阿機約惹的家。家里共有三間臥室,廚房和廁所都是獨立的,客廳上擺放著水果和花生瓜子,院壩外還停放著三輪車和摩托車。
“這幾年,我家和鄉親們的生活又有了大變化。”阿機約惹露出靦腆的笑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9年,他家土豆產了2萬多斤,平均一斤可以賣到7、8毛錢;家里有4頭牛,賣了一頭收入了9500元;20多只雞,1斤可以賣到25元;有時候還可以打點零工,一年算下來有3、4萬元的收入,這在以前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好日子,全靠黨的好政策。我們感恩總書記,感恩共產黨。”與記者攀談起來,阿機約惹的臉上笑容燦爛。這笑,緣于越過越好的日子。
土房變磚混房,柴火變電爐,家庭收入翻了幾番……這幾年,火普村圍繞經濟脫貧和精神脫貧雙重目標,將“現代文明普及工程”融入彝家新寨建設和異地搬遷扶貧,通過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有效發揮文化治村、移風易俗的功能,探索出一條文化扶志助力精神脫貧的路徑。
如今,在火普村每戶家庭都有一張沉甸甸的“銀行卡”,“這個月你積了多少分”已成為村民日常交流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