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大娘,這水好看吶?笑這么甜。”在吉林省通榆縣邊昭鎮邊昭村,鎮水管所工作人員田志昌帶記者來到61歲村民孫敏麗家,碰見她正接水做飯。
“這水好看,更好喝。”孫敏麗見來了生客,忙請進屋。只見對面墻上滿滿貼了兩排獎狀,黃燦燦的,透著喜慶。
坐上炕,孫敏麗嘮起了曾經“水難吃、吃水難”的日子,“俺們吃了一輩子咸水也就算了,可倆孫子還在長身體啊。”倆孫子十來歲,是孫敏麗的心頭肉。
地處科爾沁草原東陲的通榆縣,年平均降水量僅350毫米。降雨少,地下水還普遍氟、鐵、錳超標。祖祖輩輩喝咸水,很多村民都長了口松動的“黃板牙”,上點年紀就變成“大豁牙”。
孫敏麗回憶,最早村里家家有水井,用人工壓水;后來改用小水泵抽水;再后來,村里修了兩個水井,一天定時給全村供三遍水。“水不行,禍害人。說是深處地下水,但還是發咸,存水的水缸久了都粘一層黑沫子。”
讓農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影響脫貧攻堅的成色。通榆縣是國家級貧困縣,172個行政村中有貧困村90個,是吉林貧困人口最多的縣。通榆縣的扶貧干部,扎實打好脫貧攻堅戰。到去年底,全縣建成了655處集中式供水工程,鋪設供水管網454萬米,水質100%合格,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去年,通榆縣又開展了徹查農村水源地污染問題的治理行動。兩個月內,全縣1.2萬余名干部職工在鄉間村舍和農戶一起,拆圍墻、扒圈舍,清理垃圾,將水源井半徑30米范圍內的污染源徹底清除。村民薛偉家200多平方米的大羊圈,正好在水井旁。“全屯喝上放心水不容易,咱不干那添堵的事。”薛偉二話沒說,拆了羊圈。
快過年了,孫敏麗將大瓦房的白色瓷磚擦得更亮,磚頭鋪就的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去年俺最高興的事就是喝上放心水,這水喝著心里甜,日子就有奔頭。”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