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是與病毒做斗爭的過程,也是糾正偏見的過程。在過去兩個多月,很多人對醫患關系、鄰里關系等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相信經此戰“疫”,外賣小哥以及曾被人們忽視的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群體,都將得到正名。
日前,美國《時代周刊》發布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疫情期間,高治曉每天要跑一百多公里,派送四五十單到六七十單。 報道稱,如果沒有在危險中挺身而出的外賣騎手們,很多家庭會挨餓,病人也無法得到賴以生存的物資供給。
疫情暴發以來,不少外賣小哥受到國內民眾稱贊表揚、媒體的宣傳報道,也已多次被外媒點贊。此前, 《金融時報》的報道曾稱中國外賣小哥是“新冠病毒疫情中的生命線”。的確,中國疫情防控能趨于平穩,除了一線沖鋒陷陣的醫務人員、奮戰在基層的防控人員,外賣小哥、保潔員、出租車司機等默默無聞的勞動者同樣功不可沒。
抗疫群像。圖片來源:時代周刊
從外媒的“他者”視角看待外賣小哥,能讓一些人意識到此前這一群體在輿論場的“能見度”相對不足。 疫情發生前,有些人不太待見外賣小哥,拿到外賣的時候并不會體諒他們的辛苦,還有人因外賣未能按時送達而惡語相向。但因為這次疫情,很多人真真切切地認識到了他們的重要性。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500多萬外賣小哥堅持上崗,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運送米面油鹽菜藥等生活物資,被疫情困在家里的民眾生活將有多么不便。 特別在“封城”后的武漢,那些“逆行”的外賣小哥的角色更顯重要。他們多跑腿,讓大家少出門,為抗疫大局做出了直接貢獻。
3月12日中午,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購物中心內一家餐廳員工將打包好的餐點交給外賣小哥。新華社記者 趙瑞希 攝
疫情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重新“看見”外賣小哥群體的機會。媒體報道提到了兩個細節: 一是疫情暴發以來,用戶給外賣小哥“打賞”的小費,增加了近兩倍;二是有一名用戶在微博上寫道,“被困在家里,感覺挺絕望的。但從窗外看到了外賣騎手,讓我燃起了一絲希望”。
其實,外賣小哥只是維護城市生活秩序的“護胃隊”“擺渡人”群體的代表。這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是中國抗疫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被忽視。 對供電員、燃氣工、快遞小哥、環衛工、保安、出租車司機、超市售貨員、醫院保潔員等群體默默付出予以關注和致敬,不僅是總結抗疫經驗的問題,更度量著我們這個共同體的溫度。
3月9日,中通快遞北京廠洼路網點快遞員李杰在北京出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令人欣慰的信號:在武漢,順豐小哥汪勇直升3級,從普通快遞員被“火線提拔”為分公司經理;同樣在武漢,外賣騎手吳輝在國新辦記者會講了自己的故事;在北京,快遞員李杰出席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 而在2月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正式將“網約配送員”納入國家職業大典。
抗疫,是與病毒做斗爭的過程,也是糾正偏見的過程。過去兩個多月,很多人對一些人際關系、一些理念、一些群體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希望經此戰“疫”,外賣小哥以及曾被人們忽視的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群體,都將得到正名;希望他們能更加順利地融入城市,像普通市民一樣,體面而驕傲地成為城市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