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傳遞中國價值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武漢戰“疫”重癥患者救治工作紀實(   / 1 )

發布時間:2020-04-16 12:18:11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齊中熙 等  |  責任編輯:馬曠
分享到:

新華社武漢4月15日電 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武漢戰“疫”重癥患者救治工作紀實

新華社記者齊中熙、林暉、梁建強、侯文坤

“我宣布,武漢雷神山醫院休艙!”15日10時許,雷神山醫院運行保障指揮部指揮長梁鳴在休艙儀式現場大聲宣告。

這是4月15日拍攝的武漢雷神山醫院休艙儀式。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一天前,這里最后4名ICU患者完成轉院。

2個多月來,雷神山醫院累計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癥患者千余人,康復出院1900余人。

隨著雷神山等最后一批重癥救治應急醫院休艙,武漢目前已轉入正常醫療救治階段,表明武漢保衛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這是同病魔的抗爭——

在疫情阻擊戰的關鍵階段,將重癥救治放在醫療救治工作首位。從2月中旬最高峰時的近1萬例,到4月14日下降到57例,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癥患者轉歸為治愈的超過89%。

這是對生命的敬畏——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上至108歲的耄耋老人,下至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總體治愈率達到94%,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

生命至上,這是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莊嚴承諾

就在雷神山醫院休艙的同時,一支承擔重癥救治的“王牌之師”——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約180人離漢返程,這也是最后一批撤離武漢的國家醫療隊。

4月15日,武漢市民自發上街送別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從最高峰時近萬例在院重癥患者,到如今降至兩位數,武漢重癥病例劃出一條令人欣慰的下行曲線,這也是中國在這場抗疫斗爭中“生命至上”的生動寫照。

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重癥救治工作。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重癥救治是抗疫斗爭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是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必須攻下的堡壘。

1月27日,中央指導組進駐武漢。此時的武漢,疫情四處蔓延,重癥患者救治面臨著嚴峻挑戰。

4月14日,運送最后幾名患者的救護車陸續開出雷神山醫院。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也是這一天,在武漢市肺科醫院,一名中年女子推著84歲的母親羅婆婆趕來。這位老人高燒不退,血氧僅有50%,還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救治難度極大。

羅婆婆的情況,正是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救治難的典型縮影。

——重癥比例高。武漢作為首先發現疫情的地區,早期一代病例數多、病毒毒力強,導致重癥病例多、病亡率高;約20%左右的患者肺部及全身病變進行性加重。

——多器官受累。新冠病毒不僅侵害肺部,還侵害人體多個重要器官。有的患者出現類似“炎癥風暴”的免疫反應極大損傷正常組織。

——病情進展隱匿。很多患者往往在能夠行動、自主進食、語言清楚的狀態下,血氧飽和度已處于較低水平,在出現明顯癥狀和體征時已經發展成危重型病例。

——多伴有基礎疾病。感染病毒后,機體發生應激反應,各器官臟器功能進一步惡化。

更讓人揪心的是,疫情初期,武漢出現瞬時醫療資源擠兌,日發熱門診接診量最多超過1.4萬人次,而1月份武漢全市能夠收治重癥患者的床位僅有1000張左右。

4月5日,在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左)和國家衛健委駐武漢市肺科醫院專家組專家鄭瑞強在撤掉ECMO(人工膜肺)設備后,用手按住重癥患者胡先生身上的創口止血。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缺床位、缺醫護、缺設備……重壓如山,刻不容緩。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醫療力量調遣迅速啟動。

來自軍隊和全國各地的340多支醫療隊、超過4.2萬名醫務人員馳援而至,其中90余支醫療隊、1萬余名高水平骨干醫護力量支援重癥患者集中收治醫院,約占全國重癥醫護力量的十分之一。

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一批高水平醫院先后被確定為重癥患者集中收治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緊急啟動建設……多管齊下,武漢新增重癥床位1.1萬余張,超過全市在院重癥患者總數并留出余量,實現從“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重大轉變。

4月15日拍攝的武漢雷神山醫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2月28日11點30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名50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脫離ECMO(人工膜肺)設備一天后,又順利脫離有創呼吸機。盡管極度虛弱,他仍然奮力吐出兩個字:謝謝。

19天,456個小時。這名一度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患者,在醫護人員精心救治與ECMO的及時使用下轉危為安。

ECMO被稱為ICU的“救命設備”,全球存量僅有千余臺。為了讓湖北和武漢的重癥患者盡可能用上,通過緊急采購和國內征調,湖北一省就集中了100多臺,約占全國保有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約80臺集中在武漢。

在重癥患者救治過程中,只要有一絲希望,就不惜代價、絕不放棄。

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介紹,我國重癥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過15萬元,少數危重癥患者治療費用達到幾十萬元甚至過百萬元,醫保均按規定予以報銷。

面對湖北重癥、危重癥患者中的高齡老人,白衣戰士迎難而上、攜手攻堅,成功治愈3600余名80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武漢市80歲高齡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

經過40多天救治,羅婆婆終于轉危為安。

“什么叫生命至上?就是不計成本、不懼困難,只要搶救有需要,任何藥品、設備都盡力安排到位。”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院長劉繼紅說。

合力攻關,探索形成重癥救治的中國方案

74歲的胡阿姨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治療6天后,從昏迷中逐步清醒,明顯好轉。剛入院時,她呼吸每分鐘只有28次,命懸一線。

廣州醫療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院區綜合ICU主任畢筱介紹,為了救治胡阿姨,他們組建了由感染科、腎內科、內分泌科、呼吸科等專家組成的救治小組。

類似多學科、多團隊協作,在各重癥收治醫院已是常態。

重癥救治是場硬仗。來自全國各地醫療團隊和當地醫護人員一起,全力打好這場高水平的救治攻堅戰。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在查看新入患者的胸部CT(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收,“四集中”織網,重癥患者應收盡收——

“國家衛健委在第一時間調集了委屬委管醫院及各省高水平醫療隊到重癥定點醫院,整建制接管武漢重點醫院病區,并要求將醫院現有搶救設備帶到武漢,如呼吸機、監護儀、ECMO等。”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說。

在武漢,具有醫治能力的病床規模不斷擴大,輕、重癥患者做到分級診療。

管,聯動機制搭臺,多團隊凝成合力——

“今天重癥病例臨床病情有什么新特點?新嘗試的治療方法有哪些新效果?病亡病例有哪些值得總結的地方?”這是各支醫療隊在同濟醫院每日會必講的內容。

在這里,每天早上8時的ICU交班會,下午3時的疑難和死亡病例討論會,醫護人員交流碰撞,尋求更優化的診療方案。

“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到來自不同醫院不同專科的專家,在病區一起討論、會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說,僅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就有17支援鄂醫療隊,只有協調一致,形成標準化的醫療,才能讓病人獲得更好治療結果。

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去做CT檢查。為確保患者有充足供氧,醫生胡世頡推著氧氣瓶隨行。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細節!團隊!”這是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眼中的關鍵,也是火神山重癥醫學一科與死神較量的“看家本領”。30名醫生、50名護士,來自呼吸科、消化科、神經科、麻醉等不同醫院、多個科室,“每個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執行,都是多學科團隊協作的戰斗,最終落實到治療和護理的細節上,幫助患者戰勝病魔。”

中央指導組醫療救治組還與湖北省、武漢市兩級衛健委聯合啟動了定點醫院重癥巡查工作,覆蓋湖北武漢、黃岡、孝感、荊州、荊門、鄂州等10余個城市,6輪巡查發現并整改問題85項,為300余名重癥患者及時調整了治療方案。

救,診療持續迭代升級,多學科協作科學救人——

“在救治過程中,我們迅速明確了致病病原體,掌握了疾病的臨床特征,制定并完善診療方案,指導臨床救治工作,形成了新冠肺炎重癥救治的中國方案。”焦雅輝說。

回憶起1月在ICU病房第一次接觸病例,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癥醫學科醫生楊曉說,當時并不知道采用什么治療方案。

1月16日拿到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第一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后,楊曉感到踏實了許多。如今,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更新到第七版。“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傳染性、康復者血漿治療等一系列新發現,都及時寫入了新修訂版本中。”她說。

中西醫攜手抗疫堪稱一大“亮點”,重癥患者集中收治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占比超過9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介紹,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經實踐篩選出了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

持續迭代升級的診療方案背后,是數以萬計臨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診療措施、方法和經驗的吸納總結,是無數科研人員爭分奪秒進行嚴謹的病理研究,夜以繼日開展聯合平行攻關。

“通過解剖希望最快找到病變,及時反饋給前線臨床。”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劉良是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主刀醫生,連續多日,他和團隊通過解剖遺體的病理研究,與臨床醫護人員的交流,為診療方案修改完善提供支持。

以人民為中心,創造重癥救治的中國經驗

3月19日,在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癥監護室,浙江醫療隊隊員丁楊(左)與同事為患者做ECMO(人工膜肺)治療。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終于可以正常呼吸了!”4月上旬,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癥患者胡先生的肺終于“失而復得”。

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依靠ECMO的支持,他挺過了難熬的40天,并最終成功脫離這一設備,開始用自己的肺呼吸。

“他現在康復得不錯,已經在進行腿部的康復訓練了。”15日,醫務人員告訴記者。

這樣的結果,殊為不易。

救治,尤其是重癥救治,是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戰“疫”中形成的“中國經驗”,值得銘記。

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廣大黨員在一線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

黨員,沖鋒在前;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在火神山醫院,每一名黨員的防護服上,都會貼上一張特殊的貼紙,那是一枚黨徽的樣子。

“防護服上不能扎孔,我們就用這個辦法,亮出黨員的身份。我們要用行動告訴患者,再危險的地方,都有黨員和他們在一起。”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說。

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服務體系,為患者提供強力保障——

爭分奪秒!各支醫療隊從接到通知到組建完成一般不超過2個小時,從集結出發到抵達武漢、湖北一般不超過24小時。其中,絕對主力來自省市縣的三級公立醫院網絡體系。

疫情中,接管重癥病區的國家醫療隊均來自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各省的區域醫療中心,展現了高水平的公立醫院隊伍建設成果。

4月12日,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隊員與武漢同濟醫院醫務人員共同將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轉往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在轉運過程中,ECMO(人工膜肺)治療仍在持續進行。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醫療管理策略的創造性應用,關口前移,集中優質力量和資源——

一方面,落實“四早”“四集中”,通過提高檢測能力和擴大床位,制定輕型、普通型病例管理規范、方艙醫院患者輸液標準等,將醫療救治的“關口前移”。

另一方面,堅持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結合、前方救治和后方多學科支持結合、醫療與護理結合、醫療與管理結合、中西醫結合“五個結合”,集中優質力量和資源,辨證施治,全力搶救重癥危重癥患者。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鐘鳴,對一位中年患者印象深刻。最初的檢查發現,這名患者的肺部“沒有一處沒有損傷”。全力治療下,這名患者從最初無法翻身、依靠呼吸機維持,到輕松下床,再到轉出重癥病房,逐步恢復健康。“他和我同齡,40多歲,是家里的‘頂梁柱’。救治成功,成就感和滿足感無與倫比。”

科學精準、實事求是,推動重癥救治不斷取得新成效——

廣大臨床專家和醫學科研工作者實事求是、科學探索的精神,成為重癥救治不斷取得新成效的關鍵所在。

從病原體的發現與研究,到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究、篩選與臨床試驗;從組織開展氣管插管與俯臥位通氣,到病理支持的多學科聯合診療;從創新應用托珠單抗等免疫治療,到貫穿始終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重癥救治中,死亡病例討論制度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介紹:“通過這些討論,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步工作完善方案,全力以赴搶救下一個病人。”

當前,重癥、危重癥救治工作仍在繼續。

來自湖北省衛健委的通報顯示,截至4月14日24時,仍在院治療179例,其中重癥24例、危重癥33例。

戰“疫”尚未結束,每一位患者的救治都要全力以赴,“一人一策”打好重癥救治最后的“攻堅戰”。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