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貧瘠、地處邊疆、發展滯后……云南省寧蒗、瀾滄、廣南3縣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3縣扎實推進精準扶貧,通過找準定位,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連日來,到寧蒗縣瀘沽湖旅游的游客日漸增多。家住瀘沽湖畔永寧鎮落水村的村民廖安榮撐起游船帶領游客游覽瀘沽湖,有了不錯的收入。
2014年,廖安榮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干部為他制定了參與旅游脫貧的路子。經過培訓,廖安榮能夠為游客提供游船服務,“現在我家的地出租了,加上房租和游船的經營,每年能有20萬元收入”。
落水村有1176戶村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2戶。在景區內的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游船、開客棧等方式直接參與旅游服務,在景區外的37戶則通過到酒店打工等方式間接吃上了“旅游飯”。
寧蒗縣不斷探索瀘沽湖的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提出“控湖轉壩”的發展思路。麗江瀘沽湖管理局局長和振說:“我們提出通過建設摩梭特色小鎮、永寧古鎮和農旅小鎮,讓游客充分了解瀘沽湖的民俗文化,領略田園風光。”
按照“游中間,住兩邊”思路,瀘沽湖外圍的扎實村依托獨特的摩梭文化,大力發展特色民宿產業。
“來這里的游客不僅是喜歡美景,還對摩梭人的文化感興趣。”村民鼎雅魯汝在自家老院子里建起了摩梭文化特色民宿。“在為游客提供吃住行的同時,我們還要保護和傳承摩梭傳統文化,讓瀘沽湖旅游更有吸引力。”
走進瀾滄縣竹塘鄉半坡組林下三七種植基地,這里松樹成林,植被茂盛,生態環境優越。
2015年,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縣。在“農民院士”朱有勇的帶領下,科技人員根據當地多雨、多森林的特點,確定了種植林下三七的發展方案。
“這里的山區森林覆蓋率在73%以上。朱院士在這里積極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充分發揮當地林下資源優勢。”云南農業大學教授黃惠川告訴記者。
黃惠川說,由于嚴格采用生態種植,林下三七受到市場追捧,今年大規模上市后能賣到每公斤2000元。經過兩年發展,瀾滄縣已種植林下三七逾萬畝,僅竹塘鄉就種了6000畝,帶動山區全鄉4694戶群眾脫貧增收。
取線、安裝、纏繞、扎緊……在廣南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圓夢社區德原加工廠,27歲的陳文秀專注于手頭的工作。手藝嫻熟的她幾分鐘就完成了一個電子磁環的制作,“電子磁環用于各類家用電器,我一天可以做400多個”。
為了讓困于深山中的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廣南縣拿出緊臨云桂鐵路廣南縣站和工業園區的黃金地段,規劃600畝土地建設集中安置點——圓夢社區,目前已經有廣南縣16個鄉鎮8000多名群眾搬遷入住。
陳文秀告訴記者,以前住在農村時,只靠種玉米維持生活。2019年11月,陳文秀一家搬進了圓夢社區,從新家到務工工廠只需步行10分鐘,兩個孩子也在縣城讀了初中和小學,“住進圓夢社區真是圓了城市夢。”
距離圓夢社區1.5公里的廣南國際鞋服城,也吸納了不少易地搬遷群眾就業。目前鞋服城已有5家企業入駐,增加就業崗位4800個,為搬遷群眾預留工作崗位3600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斌 曹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