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這樣形容黃小勇:“效愚公之志,行點滴,積跬步,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是江西贛州市石城縣珠坑鄉坳背村的80后新‘愚公’,麒麟山的‘山大王’,共同富裕的‘領頭羊’。”復綠、護綠,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脫貧致富……在貧窮與水土流失如影隨形的村莊,他讓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也讓農民在家門口“淘金掘銀”,走向富裕。
手捧獎杯,這些年來種種辛苦、困難、坎坷,都涌上心頭。走近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江西銘鴻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小勇,聽他講述用綠色“驅趕”貧困的奮斗故事。
“水土保不住,種什么都留不下來”
如果按照既定的生活軌跡,在深圳創辦公司從事外貿的黃小勇,后半生根本不會跟土地打交道。
2014年,石城縣吹響脫貧攻堅的沖鋒號角,縣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返鄉創業、招商引資的政策。黃小勇通過調研,發現紫色頁巖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元素,能產出高品質的水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坳背村守著一只‘大麒麟’,卻富不起來。”這讓黃小勇很著急,于是他決定回鄉創業。一同告別的還有當時他已經做得風生水起的、年銷售額超過千萬的外貿生意。
同年年底,黃小勇與合作伙伴流轉了坳背村及周邊村莊的6000多畝荒山和農田,修路整地,開始建設麒麟山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先后成立了江西省銘鴻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石城縣普豐果蔬專業合作社。但讓黃小勇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在家鄉創業的所有努力和熱情,在回鄉后的第二年被沖刷得一干二凈。
2015年,石城縣遭遇特大洪災,麒麟山剛完工的路網設施基本全被沖毀,新開的經濟果林區也出現了大面積塌方,部分股東要求撤資,親朋紛紛勸說黃小勇收手。
“五六百萬說沒就沒了,被洪水毀壞的部分還需要錢去修復、種植,時間、精力和金錢全部都浪費了。當時我也對自己有一種‘好端端的為什么要回來’的質疑。”
坳背村有435戶、2030人,人均旱地耕地面積0.52畝,人多地少,再加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村莊發展困難。曾有村民嘗試從麒麟山上挖來紫色頁巖、進行風化,再在風化后的紫頁巖泥土里種些耐旱的作物。可是,往往一場大雨過后,泥土和作物都會被沖掉。
有些痛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里面的酸楚。正是這場洪水,讓黃小勇意識到:水土保不住,種什么都留不下來。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
既然回來了,就一定要做出一些事情,改變現狀!在那段最艱難的時光里,黃小勇奔走呼吁,“請相信我,困難是暫時的,生態農業很有前景……”他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逐個上門做股東的思想工作。終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幫他爭取到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竹溪小流域治理資金,并以此為契機,將珠坑鄉麒麟山6000多畝山地列入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園的規劃建設范圍,確立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有了抓手,黃小勇迅速調整園區開發思路,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融入園區建設,走“生態改良+鄉村旅游”的發展新路。
這么多年沒解決的問題哪那么好解決?當黃小勇說自己正在治山、治水時,不少人認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黃小勇不信這個邪,硬啃下一本本水土保持專業書籍,虛心請教水土保持工作領域專家,慢慢地,黃小勇從“門外漢”蛻變為“土專家”——山上植被較好的,采取“封禁管護+人工補植”措施;植被覆蓋率低的,種植各種針葉闊葉樹。山下修復山塘,采取清淤、加固等措施,恢復防洪、蓄水、灌溉功能;岸邊種樹植草,并對易崩塌的邊坡采取各種防護措施。同時,恢復農田耕作,發展現代農業;修建具有水質凈化功效的水生植物園,凈化污水。
在市、縣水保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數年的持續投入,麒麟山建成了草灌喬治理區、油茶經濟林治理區、水保監測試驗區等10個功能區,成為集生態治理示范、科普宣傳、旅游觀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園區。2019年,該園區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
水土好,生長的作物品質自然更好。不僅如此,如今,依托千里贛江源頭的生態優勢,石城縣打出了全域旅游牌。麒麟山現代農業觀光園成為石城縣鄉村旅游的招牌,先后被評為省級3A級鄉村旅游點、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2019年,園區總產值突破1200萬元,直接帶動坳背村和周邊村貧困戶136戶20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
“與家鄉人一起把日子過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017年,黃小勇響應石城縣創業致富帶頭人“千人鑄造計劃”,在自己帶頭創業致富的同時,還擔任縣級創業導師。
幾年來,黃小勇與1000多名學員分享創業經歷,帶動創業致富帶頭人4名,輻射就業農戶28名(其中貧困戶14名),戶均增收5000元。
在這個過程中,黃小勇有了新的思考。“我們做的農業產業,風險很大。天氣因素、價格因素波動大,并且農業的產量每年都不一樣。所以有很多小基地,養雞種菜的貧困戶,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很弱。”
如何避免貧困戶雖然短期內增收、但遇到意外一朝返貧?
黃小勇結合做外貿的經驗分析,“農業產業的農產品和銷售應該是分開的。一個農民如果在信息不暢通的情況下,既做產品又做銷售,這其實是很難的。”
2019年10月,在以黃小勇為代表的創業致富帶頭人等的推動下,石城縣珠坑鄉成立產業聯盟,以期通過資源共享、實時溝通,最大程度地利用各家優勢形成合力,共同應對風險。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批農產品滯銷。產業聯盟統籌資源,通過電商促銷等多個渠道,構建起內部的產供銷體系,與困難群眾共渡難關。
“我能做的不多,現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把聯盟的平臺搭建成熟,在縣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大家都能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 現在的黃小勇從大家口中的“山大王”變成了麒麟山有名的“山大忙”,到處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山上的油茶、臍橙需要剪枝、追肥;“麒麟別院”民宿開始裝修,需要協調施工隊;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基地主體即將完工……
一起忙碌的還有曾經的貧困戶、如今的致富帶頭人張金亮。2017年,28歲的張金亮回到家鄉,以貧困戶的身份到麒麟山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葡萄園務工,日薪80元。“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勇哥見我比較年輕,還肯吃苦,就將我調去臍橙園做管理負責人。還聘請了專業的種植技師,向我們傳授種植技術。”2018年,在黃小勇的鼓勵下,張金亮參加了創業致富帶頭人“千人鑄造計劃”,學習技術管理、員工管理、電商運營、病蟲害防治等知識。
“只有將自身融入產業鏈條中,增強‘造血’功能,才能實現持續增收、長期受益。”2019年,張金亮在長江村承包了50畝山地種植臍橙,成立了石城縣明輝專業種養合作社。該合作社幫帶10名農戶(包括4名貧困戶)增收,戶均增收1.2萬元。
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增強地力,是提高農業產出的關鍵。通過電商等多種渠道,構建穩定的產供銷體系,是農民增收的關鍵。有了長遠的眼光,還要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黃小勇帶領鄉親們做到了。
如今,看著集生產種植、家禽養殖、旅游觀光等多個產業于一體,種植的經濟作物從臍橙、雞鴨擴展到蓮子、紅薯的麒麟山,黃小勇說:“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能與家鄉人一起把日子越過越好,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記者:張瑞玲 黃建東(實習)
設計:陳一奔(實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