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1月11日電(肖進安、劉曉麗)在湖北孝感,有這么一些貧困戶,他們因自己或家人遭遇病痛和不幸成為弱勢群體。但在戰“貧”路上,他們不向命運屈服,不自暴自棄,用自己的勇敢、勤勞、堅韌、樂觀,戰勝了貧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贏得了尊嚴。
陳倫安在承包的魚塘邊。新華網李征崢 攝
絕癥不絕志 種稻養魚摘窮帽
武廟村是孝感市孝南區祝站鎮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265戶8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83人。陳倫安家就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
今年60歲的陳倫安,妻兒都是殘疾。禍不單行,2013年的一天,吃飯的時候,陳倫安感覺身體不舒服,在當地醫院吃藥打針總不見好。后來,他去武漢同濟醫院檢查,發現是肺癌,便做了手術。他告訴新華網采訪團隊,手術下來花了8萬元,化療3萬元,不僅花光了積蓄,還找親戚朋友借了4萬元。
2015年,陳倫安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三口僅靠低保和種點口糧田過日子,生活十分艱難。
陳倫安是孝感市直駐孝南祝站鎮武廟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陸艾華的包保戶。說起陳倫安家的情況,陸艾華深有感觸。她說,2018年駐村幫扶摸情況時,她發現陳倫安家里情況最困難,但陳倫安不頹廢,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對家庭的責任,所以決定包保幫扶他。
陸艾華介紹,陳倫安有手藝,會種田、養魚,還會泥瓦工。雖然生活很艱難,但是他受得了委屈。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2019年初,陳倫安流轉親戚和村民的土地,種植了25畝“黃毛粘”。他一邊吃藥治病,一邊起早貪黑,搞好田間生產管理。
“黃毛粘”是孝感地區的一種傳統優質水稻,以米香醇厚、色澤晶瑩,米飯甜糯、入口沁脾而聞名遐邇。俗語道,“黃毛粘,糯又甜,一人吃飯三人添。”雖然經濟價值很高,但由于產量低,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幾近絕跡。
2019年,陳倫安家種的“黃毛粘”收成不錯,畝產達到1000斤,收入7萬余元,當年還清了債務。他還拿出一部分錢,購置了一臺二手拖拉機,配上耕地裝置、拖斗,不但可以自用,還以優惠價幫鄉親們耕地和運送農資。這一年,他們家徹底甩掉了窮帽子。
今年,除了繼續種“黃毛粘”外,陳倫安還承包了村里28畝魚塘養魚。“黃毛粘”已經收割,雖然每畝產量只有700斤,但收入超過了5萬元。魚塘的魚雖然還沒有開始捕撈,但是水面上浮起來的密密麻麻的魚頭,很是喜人。
新華網采訪團隊在武廟村采訪時,看到陳倫安家門口堆著活動板房材料,他正準備搭建牛棚養牛。他說,養牛沒什么風險,一頭牛最少可以賺5000元。
劉常廣牽牛吃草。新華網肖進安 攝
退伍不褪色 養牛養豬養雞奔小康
今年64歲的劉常廣,是孝昌縣陡山鄉進峰村的貧困戶。劉常廣是一名退伍老兵,1976年底參軍,曾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場上表現突出,榮獲三等功,火線入黨。為照顧三個年幼的弟弟,1980年底,劉常廣放棄轉志愿兵的機會退伍還鄉。
談起以前家里的困難,劉常廣說,他有兩個孩子,大兒子患侏儒癥,小兒子4歲時因病身亡。妻子體弱多病,自己雙腿風濕,家庭一直很困難。2004年冬天,善良的劉常廣從路邊撿回一名被遺棄的女嬰,家里多了一口人,日子更加艱難。為了生計,劉常廣開過“麻木”,也出去打過工,但家庭一直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
2014年,劉常廣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春,在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的幫助下,劉常廣買了3頭母牛、7只羊、4頭豬、1000只雞仔和20多只鴨仔,開始發展養殖業。
戰場上的生死考驗練就了劉常廣堅忍的性格。發展養殖后,他起早貪黑,凡事親力親為。通過幾年打拼,劉常廣建起了家庭養殖廠,既有牛棚,也有豬欄,還有一口自家的小魚塘以及與別人合伙的大魚塘。
陡山鄉干部寧冬菊告訴新華網采訪團隊,劉常廣一直保持著老兵的本色,特別能吃苦,沒日沒夜勤扒苦做,靠著時刻奮斗的人生狀態脫貧致富。
訪談過程中,笑容一直掛在劉常廣臉上。劉常廣說,現在日子越來越好了,家里新修了廚房和衛生間,通了自來水,用上了光伏發電。這些年養牛也賺了錢,僅去年養牛就賺了8萬元。他今年養了10頭牛,賣了3頭,到手收入近3萬元,養牛整體收入接近10萬元。他家還養了1頭母豬、300只雞、30只鴨,種了7畝水田和旱田。今年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劉常廣的兒子劉星星雖然患侏儒癥,但有文化,上過技校。前些年,劉星星在廣東等地修過電器、打過工。現在回家幫劉常廣搞養殖。談到未來的發展,父子倆特別樂觀。他們計劃明年擴大養殖規模,牛要增加到13頭,母豬養2頭,母豬下崽后豬崽自己喂,還要養1000只母雞。
胡月先剛喂完豬。新華網李征崢 攝
接連遭遇喪子之痛 66歲老漢撐起一個家
66歲的胡月先,是大悟縣黃站鎮李園村的“名人”。李園村位于大山深處,交通不便。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胡月先買了全村第一臺拖拉機,在村里送人、拉貨,并蓋起了村里第一棟樓房,買回了第一臺彩電。
不幸始于2005年9月。當年,胡月先年僅23歲的大兒子在外務工時突發疾病,醫院診斷為尿毒癥。胡月先多方舉債,傾盡所有,花了20余萬元醫療費,仍未能挽回大兒子的生命。2012年,年僅28歲的小兒子也被確診為患尿毒癥,先后花去10多萬元,最終醫治無果離開人世。連續失去兩個兒子,白發人送黑發人,胡月先老伴肖萍芳悲痛欲絕,備受打擊,精神恍惚,疾病纏身。小兒子留下一個僅1歲多的女兒,需要人照顧。胡月先看著支離破碎的家,傷心欲絕。
2015年,大悟縣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村里將胡月先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精準識別工作隊和鎮村干部的幫助下,胡月先逐漸從痛苦的陰影里走了出來。胡月先說,為了家庭,為了孫女,要走一條路出來。自己是60歲的人了,只能搞點輕松的事情,賺點生活費,所以想到了養魚。養魚有賺頭,即使虧也虧不了多少。
當年,胡月先憑借精準扶貧資金1萬元,加上自己籌措的3萬元,以每年120元的價格,承包了村里的魚塘——一個小型水庫,一次性交清了20年的費用。
從各地取經回來之后,胡月先花兩萬多元對魚塘進行維修整理,建了十幾個釣魚臺,兩個養雞棚、一個養豬場。2015年買魚苗一萬多尾,分別投放了胖頭魚、鰱魚、草魚、青魚、翹嘴白、黃魚、鯽魚、鯰魚等魚苗到魚塘,買豬20多頭,雞100多只。經過一年的精心經營,當年創收8萬余元。
自承包魚塘后,胡月先便和老伴吃住在庫壩上,胡月先主外,肖萍芳主內。為了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胡月先還專門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建了釣魚微信群,發布釣魚消息,推銷自己的生意。
胡月先學著用智能手機經營釣魚生意。
談到胡月先,當地不少干部說,從家庭突遭變故一貧如洗,到克服重重困難脫貧致富,胡月先以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意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家庭的命運。
年近古稀,胡月先對孫女的將來和學業不免有些擔憂,但是說起對孫女未來生活的保障,他還是很有底氣。他說,這些年,家里每年可以結余兩三萬元,其他家底都在魚塘里,保守估計也有十多萬元。
李峰拌飼料準備喂雞。新華網劉曉麗 攝
身殘志堅以手當腳 擘畫“牛大王”夢想
今年37歲的李峰,是應城市湯池鎮舒景村(原公益街道)人,2015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提起李峰,當地人會豎起大拇指。雖然雙腿殘疾、家庭困難,但他憑借著敢闖敢干的個性,一步步摘掉了貧窮的帽子,成為湯池鎮脫貧致富先行者。
李峰8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痹癥,雙腿終身殘疾,走路只能以手代腳。因為身體的原因,加上家庭貧困,讀完小學四年級李峰就輟學在家。
2001年,李峰18歲。18歲,對于年輕人來說是花一樣的年紀,而對李峰而言,卻是現實生活對他的嚴峻考驗。當時,兩個妹妹上高中,弟弟上初中,不寬裕的家庭舉步維艱。
他決定出去賺錢,減輕父母的負擔。殘酷的現實擺在李峰面前,雙腿殘疾,行動不便,能做些什么呢?
李峰讓父母籌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開始了他的生活打拼。每天凌晨四點起床,騎著電動三輪車去鎮上的養雞場收購雞蛋,然后趕往應城城關蒲陽菜市場售賣,一天能賺上三四十元。就這樣,李峰每天風雨無阻往返于湯池、應城城關和周邊鄉鎮,寒暑易節,從不間斷。
李峰還熱心快腸。每次出門時,他都會幫村里人免費領回在鎮上的快遞。逢年過節,村里誰需要蜂窩煤,他也會順道去鎮上買回來。
漸漸地,李峰發現土雞行情不錯,便開始售賣土雞。2012年,為了給弟弟湊上大學的學費,他帶著自己攢下的1萬元到附近的皂市鎮買了3500只雞苗,結果雞快出籠時遇上禽流感,不僅沒賺到錢,還虧了幾千元。
李峰依然沒有抱怨生活,而是轉換思路,決定從皂市鎮養雞場購進土雞蛋、土雞,往餐館送。有單接時,他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既保障了自己的生活,也貼補了家用。
2018年,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來了,為李峰辦理了小額扶貧貸款。通過貸款,李峰開始養牛,年收入達十萬余元。當年,李峰實現了穩定脫貧。2019年,李峰獲得孝感市“我脫貧、我光榮”自主脫貧典型榮譽稱號。
“能力有大小,殘疾人也可以靠雙手養活自己。”李峰說。新華網采訪團隊采訪李峰時,他一路給大家留下了自信、陽光的印象。他說,下一步還要擴大養殖規模,建設高標準的牛欄。目前,李峰養有19頭水牛。他說,他最終的夢想是當年出欄100頭牛的“牛大王”。
目前,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隨著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各地脫貧攻堅形勢也發生了新變化。有關資料顯示,不少貧困家庭是因病因殘致貧,這些群體也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點和難點。
扶貧先扶志。在孝感市采訪,類似陳倫安、劉常廣、胡月先、李峰這樣的貧困戶不在少數。他們曾經因病因殘陷入貧困,雖然遭遇不幸,但沒有自暴自棄,在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的幫助下,戰勝了貧困。必須為他們點贊!